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走进杨延富的书法心路
庚子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在厦门一家酒店的茶座,我与书法家杨延富先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书法话题的长谈。冬日的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房间里显得明亮清爽,这和我们愉快的交谈氛围十分融合。我与延富相识已有四年多了,2016年10月我由厦门赴平潭挂职。因为都是书法圈子里的人,不久在一个笔会上与延富相识。延富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为人低调随和、谦虚厚道。
人物名片
书法家杨延富先生记得有天下午,我在离挂职单位不远的平潭西航路上闲逛,看到街囗有“潭人街”三个字。每个一米见方的大字原来是由延富题写的,便暗自思量:“延富的字功力扎实,字体遒劲,水平的确不凡啊。”从那时到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只觉得杨延富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2019年结束挂职,我回厦门上班。其间只是在微信上打过二次招呼,但并未谋面。这次在厦门的会面,让我对杨延富有了新的认识,也改变了对他原先的看法。确切地讲,我有三个没有想到。
痴迷书艺 半生苦练为热爱
但凡学过书法的人,谁没有过“三更灯下五更鸡”的用功苦练?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延富从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的拜过师。然而他天分高,悟性好,一看就会,一点就通,王羲之的《兰亭序》应该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因而,把“自学成才”四个字用在他身上是十分贴切的。由于来路正确,用功扎实,使得他书路畅达,学有其成。延富的字,文雅隽永,有一股清新之气。他从唐楷入手,由二王上追张芝钟瑶,回过头来又苦习宋四家,后专攻东坡孟頫,再细璩明清诸家,这使得他的字结体严瑾,均匀美观,章法和谐自然,飘逸潇洒。记得有一次我去他的住处,只见他书写练习过的草纸,真正达到了堆积如山的程度,若非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延富还有着十分出色记忆力。唐诗宋词和一些古文名篇提笔可写,就是有近两千字的《圣教序》,他竟然能十分娴熟地默写出来。这当然和他持之以恒的努力研磨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地苦临追摹,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延富坦言,初中毕业因为家境不济,只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加入外出打工行列。即便如此,他始终在心里有一个“书法梦”。无论走南闯北,只要条件许可,他每天都会全神贯注地练习一番。即便是到了知天命之年,他常常在灯下彻夜临帖,有时天都大亮了,他却还浑然不觉。是啊,人的精力有限,加之随时随地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生中固然会从事多种职业和营生,但是一个人如果一生中能将一件事情放在心上,几十年如一日,那就让人十分敬佩了。杨延富正是这样的人。
勤于思考 领悟透彻提修为
我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延富对书法理论有着深刻理解和领会。
大家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反过来又用来指导实践。时至今日,延富一直耿耿于自己读书太少。可以这样说,延富十分清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还时常以此自省。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伟大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再现这一嬗变。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艺术,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演变而成为大篆、小篆、隶书,最后定型于东汉、魏晋时期而形成草书、行书和楷书。二王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辉煌书时代,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也都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中国书法艺术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它非常完美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宇宙基本规律,然而,书法艺术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却是个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和学识修为,从国家的历史到书法脉络。说实话,第一次听到延富如此深刻地揭示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着实让我吃惊非小。
说到书法,大家想必都曾经看到不少这样的介绍,说某某书法家篆、隶、行、楷、草样样精通,有的还在许多个重要的场所举办过展览。初看介绍,很是佩服,因为根据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来看,我深深体会到:单是把一二种书体写好就很不容易,若能诸体并攻,甚至可书写几十种字体,可称圣贤。等看到相关介绍中的一些图像,觉得满不是那么回事,充其量只是哗众取宠而已,制造噱头的动机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即便是古代的大书家,也没有十项全能。王羲之很是自负,自称“顷寻诸或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又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衡,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见王羲之对张钟二人的“精熟”尽管有些不服气,但也承认的,东晋之后,名垂史册的书法家有许多位,但找不出一位是诸体兼善的。元代的赵孟頫称得上全才,但最能代表是水平的还是楷书或行楷,其篆、隶只能归入能品之列。近现代书家也同样如此,大多也都是在一二种书体上有过人之处。深谙此理的杨延富,给自己明硧的定位就是以行书作为方向,兼顾楷书。凭心而论,这样的取向和定位对他自己而言是确切的,也是适当的。
不仅如此,延富还十分注重书法解体中笔画之间的内在关联。他把字形与不同笔画的呼应用图解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听,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至于古人关于书法“八诀”、“九势”、“十二法”的说法,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杨延富告诉我,尤其是手机阅读兴起后,他学习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每天都要认真学习一到两篇好的文章。在交谈中他甚至说到一名德国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见解。这的确足够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了。
阅历丰富 他乡行走获成长
延富的丰富阅历也是我所意想不到的。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事实上对人生而言,阅历和见识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步入社会以后,延富起先跟着浙江温州师傅学打棉花的手艺。先后在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学艺长达五年之久。凑巧的是,延富凭借所学的手艺活走街串户,和最平凡最边远的农村牧区群众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眼下看,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然而,这些地方文化底蕴却是非常丰厚。
自古就有着重视文化,追捧书法的优良传统,甚至有“陪嫁不要钱,只要一幅字”的习俗。如果凑巧,说不定一个最普通的人家里就挂着一幅很不普通的中堂。不仅如此,这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有着内陆以及沿海所不具备的文化环境和特质。汉族崇文,藏族精骑,回族重情,撒拉族重义,土族重礼,凡此等等。这些东西对其他人而言,也许仅仅只是见闻,但对书法艺术家来说却是财富是宝库。应该承认,延富在西北的这五年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他每到一处有门铺、有牌匾的地方都要仔细观看、揣摩,且用手指摹写、在心里牢记。回到住处后拿起笔,凭着记忆重温练习。
时至今日,他的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延续着。2012年2月杨延富到平潭来寻找发展机会,时隔九年,他没想到当初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成为平潭一家企业宣传部门的员工,很快便在这里立下了足,扎下根。
如今的杨延富,己经是福建书协会员,平潭书协理事,他积极从事书法的教学与创作活动,无论是为书刊题名还是为亭阁题字都有求必应,他的真诚和质朴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尊重,也获得了书法艺术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圆梦的时代。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50多岁的年纪,对书法家而言,正是提升和创作的最好时期。以杨延富的刻苦努力,以及他对书法艺术多年的痴迷,为其打下坚实基础;对书法理论有着深刻理解和领会又使他在书法艺术的正确道路上昂首前行;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会使他学会对比、学会借鉴。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相信,延富的书法道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来源:平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