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国专稿:敬畏武林

当然,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和科学化的时代,我们总想对于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窥视”和“祛魅”,包括古老的武术。可以说近年来对于传统武术的质疑和否定甚至嘲讽一直没有停止,更多的年轻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于“武林”有几分敬畏和憧憬,而是觉得现时代的武林是乱象丛生,充斥着假大空,一些从事格斗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一些不入流的格斗选手整天在网络上叫嚣和谩骂传统武术,诋毁传统武术,他们觉得传统武术“不堪一击”,言辞和行为颇为激烈。

也有不少的朋友谈到这种乱象,希望我写一点文章和发出一些声音,我总是呵呵一笑,觉得这种对于传统武术的消解和误读,还有摧残恰恰是一种浅薄和无知,也正如郭德纲对于相声艺术的挽救一样,而公众则是如郭德纲说的一样,用一种“围观”和“业余”来PK一种我们的古老和敬畏。我们作为武林的行者,完全没有必要用一场本来就不公平的私人“约架”来证明孰高孰低,我们在当下要做的是,守住传统武术的根,让历经历史烟云的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没落,不再流失,不再蒙羞,而不是要为传统武术“正名”。

走进中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已经用一份凛凛风骨和金戈铁马、江湖侠影为我们印证了那高古傲然、惊叹传奇的武术,他们用文字和图示还有“欲说还休”的“此处有口授”、“微露之”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关于武术的技术、血脉与精神。但可悲的是,我们今天依然在怀疑和验证,但更可悲的是,我们远远或者说永远地失去了那验证的机会,因为冷兵器的巅峰时代已然绝尘而去。

讲课的时候,我常常会说到自己幼年习武的故事,那30多年前的“少林梦”,那一个农家少年出走的故事,那一场关于武林梦想的疯魔行走,不知道历经了多少艰难,不知道为何要如此痴迷和执着,不知道“路在何方”,却是一路风餐露宿、沿街乞讨,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少林。30多年过去了,我很庆幸和感动,自己依然“身在武林”,以一个“武林中人”而自豪和欣慰,也从未动摇过,从未放弃过,在这个深情而疯魔的武林里每日研习着古代的武术。

有人说,那些古老的东西对于现代武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如我一样,依然有一群人痴痴地热爱着那古老的武术,在孤然中汲汲以求,他们可能不是以此为职业,也不能以此而谋得财富,但他们却固守着武林的气脉、精神与规矩。多年里,行走武林,东北、西北、河北还有我的家乡陕西,我都能感受到这种情怀,这种力量,这种坚守,这种无奈中的深沉,当然亦有他们作为武林中人那份独有的倔强与不屈,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屡屡感动,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分享武林的故事,和他们酒酣耳热,和他们泪洒拳场,也更愿意用我的热血和激情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对于祖先和艺业的虔诚与敬畏。作为一名武林的行者,我坚信自己的目光,自己的眼界,自己的阅历,自己的判断,也是一步步让我从一个风风火火、懵懵懂懂的武林少年走到了今天的人到中年。

毋庸置疑,在武林,无论我是一名“行者”,还是“观者”,都有太多的故事,不可能在一篇2000字的文章中逐一而全。过去的武林一定是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我们从历史和小说中可以读到,虽然小说中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毕竟武林是我们武者的家园,我们的栖息地,我们在今天依旧要守住这股精神,这股自豪,这股气脉,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怀疑和否定,都不能坚守,那么这个武林真的就要消亡了,成为“逝去的武林”了。

我觉得,武林离不开三样东西:技术、文化与精神。

技术是武林最为珍贵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术,我更愿意用“武艺”这个词,至于异同,留待随后文章详尽之。我们既然说武林是一个传统的概念,那么存留其空间的武术自然是古老的,而非清一色的现代,所以我们身在武林的行者和武者,自然是这古老武术的传承者,是需要用一幅虔诚的身心来承载和表达的,这样才能把中国和祖先的武术上升到一个“道”的层面,受到世人的敬仰,而绝非一种“天下无敌”的格斗术。

文化与精神是武林中的气脉与尊严,如果是一个打打杀杀的江湖,在现代社会文明的洗礼下一定会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而武林之所以受到尊重和敬仰,是因为其附带在武者身上的“规矩”与“讲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光环”,让我们在这个武林中永远地敬畏,永远地虔诚,永远地默然前行。

敬畏武林。

敬的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的传奇和今天的坚守。

畏的是我们的夺势,我们的辉煌,我们的古老,我们今天无法复制的刀光剑影。

作者简介

马文国(1970— )陕西乾县人,教授,中国武术博士,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中国武术协会青年专家委员、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传统武术委员会暨对外交流中心主任。先后师从胡志俊、高西安、张克俭、王静、邱丕相、马贤达、张群炎等多位名家和大师,擅长通备武学之翻拳、劈挂、八极、戳脚及长短棍法、单双手刀剑、陆合枪法,对古典武艺之演练、技击以及和剑道、泰拳、拳击、菲律宾魔杖等域外武技之比较有一定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武术赛事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受邀出访美国、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讲学和传授通备武学。

【声明】本文图片与文字来源于作者马文国提供,旨在宣传推广太极拳,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有异议,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0)

相关推荐

  • 《藏着的武林》守·万变归宗(二)

    中国传统武术是源于战场上的杀伐之术,经历了生死历练.即使它从军营走向民间,从军旅武艺转变为民间武术,"技击"一直都是其本质与核心.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武术体育 ...

  • 《藏着的武林》战·止戈为武(一)

    回归常识,冷静.理性.科学地解读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源流和真实面目.为观众解密一个藏于民间,却鲜为外人所知的中国传统武术世界.他们依旧有着自己的传承方式和关于中国功夫的秘密.带着一系列的疑问,立足当下, ...

  • 马文国专稿:武艺劲力之美 ——来自小旺老师演拳发力的启示

    作者:马文国 在陈家沟小旺老师的收徒仪式上,我作为见证人出席,感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庄严而肃穆.我给同行的易柯兄弟说,这是多年里见过的为数不多而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一场拜师,近距离看到小旺老师的大家 ...

  • 马文国专稿:思密达归来再说武艺

    思密达归来再说武艺 此次韩国之行并未安排跆拳道的观摩与考察,仅仅是在龙仁大学做一次访问,短短的几日行程,却依然对这个和我们相邻的民族有几分敬意. 在龙仁的时候,所到之处且不说那整洁而人性化十足的校园设 ...

  • 马文国专稿:武艺人生之摸枪

    近来总是沉浸在枪法的研习之中,可以说是一场关乎武艺的"深情凝视"和"疯魔对话".而忽然觉得原来枪作为一种兵器是需要用尽一生的精力去打磨的,看起来十分简单,就是一 ...

  • 马文国专稿:再说传统武术

    这两年,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传统武术都会莫名其妙的"躺着中枪",大有一种围观或围攻之势,更有甚者称传统武术为"破鼓",仿佛传统武术成了弃儿,在这个注重格斗和&quo ...

  • 龚讯,识图马,张文国三位老师作品欣赏

    -请扫码关注- 诗人思归平台欢迎您 投稿微信号: CZJ690430 喜 讯 告 知 第二十五期<思归客>开始征稿,预上封底封面的请联系思归微信:CZJ690430 欢迎朋友们踊跃投稿加入 ...

  • 『雕塑头条』马文甲丨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雕塑家

    ▲       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环湖景观带内,由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建设,于2020年8月19日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正式向公众开放.   ...

  • 【卧虎诗苑】同题诗:一个故事一串诗/董文国 贾长富等

    [故事]1940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肖劲光来到杨家岭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走进办公室后,发现毛主席围着被子坐在床上办公,他以为主席病了,正要开口问询.毛主席笑了笑,指着放在地下的火盆说,我的棉裤洗了没干,我 ...

  • 【礼赞百年、感恩奋进】马文俊——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

    [礼赞百年.感恩奋进]---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 马文俊,山东临朐人,自幼受家训研习书法,楷书从柳入门,继而临摹颜真卿<多宝塔>.行草宗二王,尤其对王羲之行书<圣教序>用功最多 ...

  • 【翰墨书香、经典传承】马文俊: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

    马文俊,山东临朐人,自幼受家训研习书法,楷书从柳入门,继而临摹颜真卿<多宝塔>.行草宗二王,尤其对王羲之行书<圣教序>用功最多,深爱羲之<兰亭>,得用笔之法.后专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