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接触就能将人击倒?话说拳势与凌空劲
不用接触就能将人击倒的凌空劲是否存在?这篇文章作者从新颖分析了凌空劲的含义以及用途,以及拳势跟凌空劲的关联性,或许对你理解凌空劲有所启发,也欢迎参与讨论。
文/唐才良
什么是凌空劲?简言之“凌空劲是不用接触而将人击倒的功夫”。
[百度]凌空劲条目:“不仅仅是太极拳推手劲法术语所仅有的功夫,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高级技击术,不用接触而将人击倒。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捍散散手合编》云:“此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见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被发者必须先明沾黏等劲,……否则发者仍无效。此劲虽奥妙莫测,但学者不必深求,仅作进戏观可耳”。 根据最基本物理学原理,这种所谓的凌空劲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我们所见的凌空劲大多是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宣传而搞的表演,必须相互配合好,才有观赏性。二是受术者心理因素不强等自身因素而导致的跌倒或者受伤,和施术者的关系不大,就象当人或动物受到惊吓而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一样。因此,凌空劲根本不存在,更不应作为习武者所追求的目标!”
尽管[百度]等说得很清楚:“这种所谓的凌空劲是根本不存在的”,“仅作游戏可耳”,但许多人仍然深信不疑,继续宣扬,扰乱了人们对太极拳的认知,也使武林冒出了不少“大师”和打假“英雄”,热闹非凡。下面就聊聊势与凌空劲究竟是什么。
古人对“势”的解释,势,古字作“埶”,字形从“坴”从“丸”,“坴”为高土墩,“丸”为圆球,字面意象是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的情形。《孙子兵法》所说的“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物理学的势(potential),也称做“位”,是一种能量概念。势能是状态量,又称作位能。在保守场里,把一个单位质点(如重力场中的单位质量,静电场中的单位正电荷)从场中的某一点A移到参考点,场力所作的功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在保守场中,单位质点在A点与参考点的势能之差是一定的,人们把这个势能差定义为保守场中A点的“势”。 势能(potential energy)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势,是一种力量,势又指某种影响力,如权势、地势、山势、势力等。在《孙子兵法》里还有一段话:“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发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是历来兵家所看重的第一要素,苦心营势,以求一战而胜,所以有势破如竹之说。也可通过各种方法营造一种有利于预期的事态演变的趋势、大势,称之为谋势、集势、蓄势或造势。凭借业已具备的趋势而推进,则称之为借势、乘势、顺势、任势……
上面关于势的注解也许太专业,不易明白,我用通俗直白的话来聊天。
西方有达摩克利斯剑的故事,中国《史记·袁盎传》也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说法,两者都是关于势的很好注解,都会提到“系统”、“位差”、“势”、“势能”、“机”、以及“势能转化为动能”等名词。“坐不垂堂”的意思是有钱人不要坐在屋檐下,以免被坠瓦击中。因为屋上瓦片与地面有位差(势),具有向下掉落的能力(势能),万一瓦片被刮落下来,得机得势,势能就转化为动能,砸在头上会造成伤害。但如果瓦片在地上,与人的位差为零,无势则不为害;人不坐在垂堂下,与瓦片不相关连(不是系统)就不为害;没有机会(如刮风)瓦片不动,即有势无机也不为害;能防护瓦片的坠落,去其势能也可不为害;瓦坠落时用手引进落空,化解其动能也不为害。这就是势、势能与动能转换的关系。
武术须有“势”,如“式须有势”“势中藏式”,可以说“无势不成拳,拳无势则操”。势大都是一个系统内施动者A与受动者B之间存在“位差”(B也可是假想敌),“位差”就是势,使施动者有了推动或影响事态运行的影响力即势能,如有机会可转化为动能。 比如“沾黏连随,舍己从人”,“曲伸开合听自由”,“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等,都是努力缩小与对手的位差,压缩对方的势,不让对方得势;而“掤捋挤按 採挒肘靠”,“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等,是制造、利用两者位势差,以得机得势战胜对手;又如“弹抖劲”“如钱投鼓,如球撞壁还”“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等,是化解对手的动能,并蓄势获弹性势能,得势得机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将对手击败。这些势、势能的运用都可在动力学内去研究。
明代唐顺之在《武编》中说:“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作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故拳家不可拘泥里外圈长短打之说,要须完备透晓,乃为作手技”。
武术的造势(营势):“如夺位放人”“乘虚而袭,乘袭而击”“顾前盼后,直踏中门,以夺其位,者奔中心,抢占有利方位”,“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逢闪必打,得机得势,得手必发”,“发则如电闪雷,意欲击透其骨入其脏腑”等等。借势:“顺势斜化”,“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不必刻意求来势,沾手即引,顺势即发”等等。借势也可造势,化变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势的含意相当丰富,势的分析现在已超出物理学的范畴,而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经济、社会等各种领域。武术的拳势虽然大都属于动力学,而唐顺之所说的“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惊”其实上已经是心理态势,拳术中“神透、意透、劲透、目透,意达数尺之外”,“惊法”,“喝声打上下头虚”,以及杨少侯打人哼哈时的脸部表情,已超出物理学范畴,是心理意念在武术中的运用,这说明心理态势在武术中很重要,同样可营造有利于预期的事态演变的趋势、大势。所以武术也应该研究心理上的谋势造势。
金仁霖老师对杨门太极拳要求:“规规矩矩,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因此二水对一多庐学员注重从形势、意气、神情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形势”“规规矩矩,堂堂正正”是侧重于形的物理态势;“意气精神,浩浩荡荡”是精神状态,侧重于心理态势。
凌空劲“势”的作用,不属于物理的势,是心理态势,但是我们不妨仍然借用物理学的势与势能的概念,从心理的角度对凌空劲作一解析。凌空劲表象上看是“势”“势能”在作用,但这“势”只是心理异常引起行为怪异,是由“位差”产生的一种“影响力”,造成心理态势的变化。由于人们缺少对“拳势”与“势能”的了解,因而对凌空劲迷惑不解。
凌空劲需要位差,无位差则不成凌空劲,但这位差不是身体形的位差,而是心理位差。也就是说,施术者与受术者须是一个系统(师徒关系),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即学生们在“大师”面前有心理落差,而“大师”对其学生居高临下具有“位势高度”,位势高度越高,对学生们的影响力越强,才会出现在不接触身体的情况下,学生们形似醉鬼,东歪西倒的现象。换句话说,如果“大师”对其学生不具有心理上的位势高度,那么就不可能产生凌空劲的效果。就如闫芳对李经梧发不了凌空劲,因为她对老师不具有位势高度。
所以说“凌空劲”是建立在特定人员(如其信徒及敏感体质者)之间心理位势差的基础上,并不建立在对敌(或非特定人员)的基础上,因此没有任何武术的意义,只能用于表演或游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也曾风行过“凌空劲”,可是两位发凌空劲的名家,却在濮冰如,褚桂亭,顾留馨等武术家面前,连表演的胆量都没有,怎么能谈得上凌空劲。
武术也强调“与敌狭路相逢勇者胜”“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胆欲大而心欲小”等提振精神与意志力的教诲,因此 不管人的武艺如何,首先不能胆怯,心理上不能有落差。不仅心理上不能落于敌之下风,而且精神上还要有压倒敌人的气魄。当然这都是物理学之外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