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北王(10):公孙康,就让他健康地活着吧
公孙度,三国东北王铁血治郡(4)
和公孙度相比,他的两个儿子公孙康和公孙恭要差很多。
公孙度敢把朝廷的印绶扔到库房里,敢把朝廷任命的太守扣起来,那是因为他久在大汉皇帝身边,知道这个机构已经无所作为。
他敢,他的儿子不敢。起码,不敢明着对抗。
辽东郡的西边,先是勇猛的公孙瓒,后是强势的袁绍,哪一个都比东北人多,袁绍势力最强势时,拥有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四大州,几十万人马,可照样败给了曹操。当然,曹操打败袁绍,也解了公孙家族一个大围。
向朝廷服个软,继续壮大实力,闷声发大财,才是上上之选。
公孙康在算计,曹操、袁绍的儿子们也都在互相算计。
204年,袁绍死了。冀州是三儿子袁尚的,青州是大儿子袁谭的,幽州是二儿子袁熙的,并州是外甥高干的。
如果袁尚、袁谭、袁熙、高干这几兄弟一条心,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打赢了,但也不好下手。可是,袁尚和袁谭势如水火,互不相容,互相进攻,被曹操逐一击败。袁谭在205年,第一个被杀。
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没想到,袁熙部下叛变,袁尚和袁熙逃到辽西,投奔了乌桓。之所以投奔乌桓,因为袁绍灭公孙瓒时,乌桓出了大气力,和袁家关系很好。
并州高干投降曹操,曹操把袁氏的幽州、冀州和青州,进行一次大扫除,扫到青州的东面,原来东莱郡的时候,张辽击破公孙家族的营州刺史柳毅。这一年,也是205年,公孙一家,进取中原的梦想就此醒了。
207年,曹操远征乌桓。曾经给幽州刺史刘虞当过幕僚的田畴,加入曹操阵营,帮助曹操偷袭乌桓大本营柳城。柳城,在现在辽宁朝阳县。
柳城之战,是场遭遇战。曹操登上白狼山时,突然与乌桓的骑兵相遇,敌人很多,而曹军的辎重还在后面,穿战甲的人都很少,曹操的左右都比较害怕,只有张辽劝说乘敌阵势不整,快速攻击。曹操非常欣赏,将指挥的麾暂时交给张辽,由他来率领先锋进攻。张辽临阵斩杀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乌桓军崩溃,胡、汉两族投降的有20多万。
袁尚和袁熙,带着几千亲兵,再往东逃,投奔了辽东公孙康。
袁尚是位80后,袁熙是位70后,而公孙康要比他俩大几岁,生于170年左右。
三位侯二代,还没见面,就开始互相琢磨。
袁尚对袁熙说:“现在到辽东,公孙康必然见我,我一个人为兄长亲手杀了他,并且占领辽东,还可以用来扩大自己。”袁熙默许了。
而公孙康,早打定算盘,要捉两兄弟向曹公邀功,事先在马棚里,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
公孙康邀请袁尚、袁熙进屋时,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
袁尚、袁熙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使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袁尚对公孙康说:“没死的时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给我们坐席吗?”公孙康说:“你的头颅马上就要走万里路,要席子干什么用!”
古文是:尚谓康曰:“未死之间,寒不可忍,可相与席。”康曰:“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曹操收到袁尚和袁熙的两颗人头,赏了公孙康左将军的一顶帽子,封他为襄平侯。东汉列侯有三级,县侯、乡侯、亭侯。襄平侯,是县侯,比永宁乡侯高一级。
为什么曹操不且将剩勇追寇,继续追击袁尚和袁熙,进而占领辽东各郡呢?
正史上说,曹操早就料到公孙康与袁氏兄弟不和,会互相攻击,公孙康迟早会将袁氏兄弟的头颅送来。
这固然是正确判断,但当时天气大寒,曹军遇到极大困难也是原因之一。
柳城之战后,没有多少粮食的曹军,实质上已经没有能力再往东打。
曹操杀了几千匹战马,才从辽西回来。从柳城回来,一路奔波,他的第一谋士郭嘉还因此患病去世,死时才37岁。
也许恶劣的东北天气,才让曹操对东北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不是怕袁氏在北方死灰复燃,估计他不会讨伐乌桓。
而且,一旦占领辽东、辽西诸郡,他曹操还要面对东胡、乌桓、高句丽等少数民族,花费巨大的精力、财力、兵力。
所获得的利益,不一定比花费的大。
留着没有野心的公孙康,帮他稳定边塞,不让胡马乱中原,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而等到平定南方,公孙康的生死,还不是由他曹操来掌控?
曹操也许想,公孙康,就让他健康的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