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的秘密,公布于众
清代的景泰蓝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宫廷工艺品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设立了珐琅作,专门烧造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康熙时期的御用景泰蓝器主要以香薰、砚盒、笔架等小器形用于书房陈设的文房清供。
景泰蓝除了看铜胎,看特征,包浆和款识这些之外,我们的收藏家还可以从景泰蓝的整体意境去判断真伪,一般老景泰蓝色彩华丽,造型稳重,做工细腻流畅。
顺治帝在位之时已经有意识地恢复元朝的景泰蓝制作,到了康熙年间,已经出现了毕竟工整的景泰蓝成品。因为当时烧制工艺还未成熟,所以烧制的都是比较小件的器物。此时的景泰蓝工艺品已经比顺治时期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珐琅釉颜色纯正,表面光洁。
景泰蓝制作的第 一道工艺叫做“制胎”。用紫铜经过捶打、锻接、打磨成景泰蓝的胎体。
金属胎露地搪瓷器俗称“金地景泰蓝”。金属胎搪瓷制品,多选用红铜制胎,这是因为红铜软,其延展性比较好,易成型,在制胎过程中不易开裂,且红铜与釉料的附着力比较好的原因。传世搪瓷制品中亦有用黄金为胎者,其釉料显色比较鲜亮。有的著作只在概括线内填敷搪瓷釉料,概括线外则暴露金地,可谓灿烂辉煌。这类以金为胎的搪瓷制品数量很少,多为18世纪今后的著作。后来盛行的金地景泰蓝,均彩用红铜胎,掐丝概括线为双线并行成纹样,或概括线相衔接处告知明晰明晰,只在概括线内点填釉色,其余部位保存原胎形不点填釉色,待烧蓝、磨光后,丝纹和原胎形露地处镀上黄金。如金地《葫芦瓶》、金地《狮顶罐》等,凡露地凹处镀上金色,凸起处点填有五颜六色釉色,作用似浮雕,金色与釉色相映生辉,独具匠心。
景泰蓝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的制作方法就是在铜器表面上以各种颜色的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上铜丝或金银丝,然后再用高温度的火烧制即成。这项制作工艺开始于元代初期,当时大部分产品都以蓝色为主色,而在明代景泰年间间为兴盛,所以叫景泰蓝。
景泰蓝价值珍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后继乏人。我们都知道景泰蓝的工艺繁琐复杂,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制而成!损耗率高,就像凤凰涅槃一样,成功率仅有80%左右。只有具有10年经验以上的熟练技师才能完成,而且极需眼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