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个宝,常喝百病少

人体要气足,才会精神抖擞,百病不侵。健康不健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是不是气足。

那么,什么是气呢?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其实,气很简单,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气是人体的动力,它推动着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气乱则病,气虚则症,气绝则亡。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如果将人比做一棵树,气就是树根,而身体是树干和树叶。根深才能叶茂,气足才会命久。

01

 黄芪——补气之王

说到补气,黄芪当属第一。提到补气很多人会想到人参,但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补得太猛烈,一般人还真消受不起。

而黄芪相对比较温和,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是最常用的补气药。

自从大家开始养生了之后,各种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药材都被人们给盯上了。尤其是黄芪这味药材被人们开发出多种吃法,比如泡水喝,煮粥吃,和其他食物一起煮汤喝等等,而且黄芪确实是个宝贝,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物质,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好处,像补充气血,排毒养颜,消肿利尿等都不在话下。

02

有这些情况的人

黄芪对你很重要

01

经常失眠,情绪不稳定的人

现代社会压力大,上班族就容易有一个通病,就是会心思重,没有安全感,忧虑很多的事情。

中医认为忧虑心思重这样的行为非常的伤肝,而人们肝脏不好会导致睡眠质量不好,而长期睡不好又会影响情绪,容易让内分泌失调。

所以有这样症状的人,可以常用黄芪和枸杞泡水喝来改善。这是因为黄芪提气补血能增强肝功能,而枸杞有养肝明目,改善睡眠质量治疗失眠的作用。所以常喝黄芪枸杞水,除了能让睡眠变好,情绪稳定,还能得到提高记忆力和延缓衰老的好处。

02

脸上长斑的人

当女性脸上开始长斑,并且是不能用药物和保养品消除,就要考虑是因为体内毒素太多,没有及时排出体外最后都沉淀在皮肤上形成色斑。

而体内毒素多和肝脏的解毒功能有关,这个时候就要用黄芪和金银花一起泡水喝,不仅可以帮助体内毒素排出体外,还能和黄芪中和避免出现喝黄芪上火的情况。

特别是女性常喝黄芪金银花水,还能滋养皮肤,起到消除色斑的作用。

03

有胃炎的人

现在都说是十人九胃,饮食不规律和饮食习惯问题导致很多人都有胃炎,肠胃的消化功能下降,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食物。所以有胃炎的人群可以常用黄芪和蒲公英泡水喝,黄芪有调理肠胃,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且还能缓解胃炎引起不舒服的症状。

04

容易疲倦,气不够喘气的人

如果突然出现精神状态不好,老是感觉自己很累想睡觉,而且还会出现气不够喘的情况。特别是喉咙里突然出现很多痰,嘴巴上有齿痕,舌苔发黄油腻,就要考虑你是因为脾气虚体内湿气重导致出现这样的症状。

而脾虚湿气重的人,体质虚弱特别容易生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出现这样的症状时,就要用煮水喝,不仅可以治疗脾虚,还能补充气血,提高免疫力,增强脾脏功能。特别是老人常喝黄芪水,还能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很好的效果。

03

黄芪的5大效用

01

补中益气

黄芪不止可以健脾补气,而且能补五脏之气,出现了气虚症状时,就可以用一些黄芪来调理。

02

升阳举陷

脾主升,如果脾气不足,就会下陷,出现内脏下垂、子宫下垂、崩漏下血、脱肛等症。黄芪可以补足气,让脾气能正常上升,避免出现下陷的情况。

03

补气益卫

卫气就是保护体表的气,黄芪不仅能补内补中气,还能补外,也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经常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来预防。

04

利尿消肿

医圣张仲景就曾在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提到用黄芪来治疗风湿水肿,针对气虚引起的水肿,黄芪有很好的疗效。

05

托毒生肌

如果身体气血不足,出现了疮痈溃破后久不收口,或者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用黄芪有很好的作用。

04

黄芪五必喝

高血压必喝

很多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下半身浮肿的情况,喝黄芪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肿、降低血压的作用。

糖尿病必喝

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浮肿,面色蜡黄的情况,可以喝一些黄芪水,如果有出现下至溃疡的情况,那再加上葛根、赤芍、丹参效果则会更好。

银屑病必喝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可以将黄芪与当归、生地和白蒺藜,四种中药各准备三十克,然后用水煎服两次,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治疗此病。

脾气虚必喝

饮用黄芪水的好处有很多,其中还包括了治疗脾气虚症。常见的脾气虚症主要表现为人体精神倦怠、气短、痰多等等情况。将黄芪和党参、白术、茯苓等一起煎水服用,能够有效的治疗脾虚的情况。

心血管疾病必喝

黄芪本来就有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高血压等病人每天用三十克左右的黄芪水煎后代茶饮用,或者再加上枸杞,党参等药材一起泡水喝能有效保护心血管系统。

上零零医app

寻找黄芪粉~

1. 本文内容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医生面诊,仅供交流学习。

2. 文章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