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妈妈身上,我看到了女性回归职场的苦与难

对于运动员们来说,赛场也是职场,她们要面临巨紧张的赛程,激烈的比赛,要忍受疲惫和伤病,要承受压力和失败,当年龄渐长,面临赛场之外的人生选择,运动员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做人难,做女性更难,做职业女性,难上加难。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结婚生子跟职场拼搏是矛盾的,她们要把精力分出相当的部分放在了娃身上,即便回到职场,家庭和工作分身乏术。更别提生娃后的身体大不如昨,背奶令人精疲力竭,身材走样精力大减记性变差,不在岗的期间不知道是谁就替代了自己。这些问题,对女运动员来说,只会更加严重,甚至就意味着竞技生涯的告别。重回职(赛)场,何其难!

为奥运,我减了怀孕时长的60斤

花样游泳,似乎是女性运动员专属的运动,但就如白天鹅,水上身姿有多美,水下双腿就要多用力。

这个项目的残酷在于,不仅需要体力,还要把身体体脂保持在9%~12%以下,这样动作才能轻巧优美。对于身高176cm的上海姑娘黄雪辰来说,几乎不可能,因为她做了妈妈,而且进产房前体重飙到了96kg。

31岁的她,是奥运会“四朝元老”,北京奥运会拿到了集体项目铜牌,伦敦奥运会她拿到了双人项目铜牌和集体项目银牌,里约奥运会她两枚银牌收官。

功成身退,她退役结婚生子,怀孕时一度胖了30多公斤。

东京奥运会来临,她决定,再拼一次。

但一切谈何容易。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减重,早上体能,下午训练,晚上桑拿,基数大时间紧,黄妈妈靠断食断水来加速减重,这对于训练量超大的运动员来说简直是酷刑。据她说,洗澡的时候都都想喝一口淋浴的水。

更痛苦的还在后面,面对强大的对手,她和搭档不仅承受着高强度的训练、动作一个一个的拆解,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刚开始恢复训练时,她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年轻队友们的节奏了,泳池边随时都要备着冰块、氧气瓶,一天下来手腕累的碗都抬不起来,有几次在训练时就在场边抽搐,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没有休息和调整的时间。

但是再苦再累,黄雪辰不后悔,唯一让她内心挣扎的,是亏欠了孩子。

运动场上是不能有一点分心的,为了尽快训练,她狠了狠心,3个月就给宝宝断了奶,训练期也很少能见面。

只要一到休息时间,她就会用手机看看宝宝的照片和视频,如果条件允许,还会和家里人视频,“看着孩子的笑容,所有的疲惫和劳累感就消失了”。

最后,为了不让孩子和妈妈长期分离,家人还把孩子带到了北京,在距离体育总局不远的地方租了房子,勉强能让黄妈妈在训练之余能时不时地见到女儿。

但是一旦大赛来临,母女的相处时间也很短,“现在恐怕没时间,太晚了孩子也睡了。”黄雪辰一度在比赛与家庭之间难以抉择,“毕竟有了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几次看着照片中女儿期待的眼神,她都会很纠结。

“如果妈妈的满分是100,自己可能只有四五十分,现在还没有机会去补偿女儿,等彻底脱下战袍,就要回到家人身边”,黄雪臣在一次采访中表达了对女儿的愧疚,“那时候我不是世界冠军,就只是她的妈妈”。

终于,减掉了30公斤的体重,她拿到了世锦赛和奥运会银牌,“我想用自己的表现,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生完孩子,武功全废

2008年、2012年蝉联奥运会跆拳道冠军,吴静钰那时意气风发。

29岁,里约奥运会如期而至,身为夺冠大热门的她,意外地倒在了四强门外。

更意外的是:她怀孕了。

分娩时,因为一心想顺产,吴静钰忍受了三天阵痛。因为训练,她的肌肉比普通人更紧,所以分娩当天,她感受到的阵痛无比痛楚,从15分钟痛一次,变成10分钟一次,5分钟,1分钟、30秒……开了十指,依然生不出来,无奈只能剖腹产。“不是生完了就没事了,还得养啊。生孩子把体能消耗完,后面还得两小时喂一次奶,更崩溃了”。

生完孩子,吴静钰直言感觉自己“武功全废”,因为分娩时髋关节完全打开,走路时觉得身体都是散架的。

所以,当34岁的她说要复出参赛,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吴静钰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世界跆拳道协会里还没有生完孩子继续回赛场的”,年纪不说,气血不足,睡眠不足,力量不足,其他队友练两天半歇半天,她练半天就要歇半天,不然第二天就练不动。

她开始睡眠障碍,因为哺乳,她夜里隔一两个小时就会醒一次,恢复训练,她依然睡不好,第二天训练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四肢也很难发力,产后6个月只得断奶。

她还发现自己准备发力,腿要刻意往里扣腿才能保持直线,速度和力量大受影响,眼睛明明看到对手动作慢了,准备进攻却发现,关节支撑力不够,肌肉使不上劲儿,步伐速度也跟不上,一腿踢过去,踢到了对方的肩膀。

更折磨她的,还是缺席了女儿的生活。

有一次,女儿感染了轮状病毒,发烧,呕吐,视频的时候一边哭一边喊着妈妈。但吴静钰已经开始比赛,她只能匆匆安抚几句,叮嘱按时吃药,然后狠心挂断视频。

一面忍受愧疚感,一面抗住压力感。

但她没有放弃,咬牙减重,拼命恢复体能,每晚练到清场关灯,就连25岁的男陪练都被她练趴下了。

她也用另外一种方式在陪伴女儿,打比赛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都会让丈夫带上女儿一起来看。1岁多的时候,带她去了阿根廷,两岁的时候,又带她去了日本。

她已不是北京奥运会上,精力无限的少女了,她是妈妈,但她更是跆拳道运动员。

今年,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她重新回到赛场。“我就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吴静钰。”这是东京奥运会前吴静钰说的一句话,她成了第一位连续四届征战奥运的女性跆拳道运动员。

在四分之一决赛,她输了,对手是17岁小将,但赛后接受采访时她很平静:“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我能接受我自己这样的状态退役,因为我觉得我尽力了,我真的非常努力做完了这一切,确实逃不过年龄这个坎”。

其实,她有能力和勇气回到赛场,本身已经“赢”了。而且“女儿的出生,像是从盒子上开了一扇门,她走出来,看她喝奶,睡觉,发脾气,长大,突然意识到,比赛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从女儿那里,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死磕”的状态,她赢过,也不怕输,走了一条谁也没走过的路,将来可以自豪地和女儿说:“看,妈妈很优秀”。

孩子和竞走,我都没有辜负

竞走挑战赛冠军,锦标赛竞走冠军、里约奥运会竞走冠军,中国竞走运动员刘虹成了新中国田径史上继王军霞和刘翔之后第三位大满贯得主。

2016年,里约奥运会拿到金牌,29岁的刘虹选择退役。没多久,她怀孕了。

孕期观看队友比赛,她心里痒痒,觉得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很难舍弃,渴望回到赛场,但又不得不按捺内心,毕竟“女性运动员在当了妈妈后有几个还会回到赛场”?

怀孕、生育,刘虹一下子就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十几年的运动生涯,她体重没过过90斤,但怀孕后,她体重最高达到144斤。

预产期,刘虹再一次身体失控,分娩时两天宫口都停在五指,疼得她怀疑人生。

此前,听了好友吴静钰的建议,她选择了剖腹产。腰麻没效果,上全麻;术中大出血,产后感染发烧;不能喂奶,就让月嫂帮助挤奶刺激,“非常痛苦,生不如死的痛苦”,手上的针孔一直没断,尿管一直插着,腹部的伤口疼得她“像一摊肉被扔在病床上”。

在生完孩子后的十几天里,这个连一块肌肉一个关节都能掌握的冠军,下床都变得吃力。很多个睡不着的夜晚,刘虹忍着疼躺在那儿,一直想:怎么生个孩子,就变成这样了?

出月子的第一天,北京接近零度的气温,她一口气跑了5公里。体力和产前相比差了不少,没跑多久就开始喘粗气,剖腹产的刀口跑起来,会在束腹带下隐隐约约地疼。

所以,当她做出要回归赛场的决定,有人质疑,生完孩子年龄这么大了,安安稳稳不好吗?也有人说,是不是想借着以前的荣誉和资本,再在这个行业混几年、占些资源的便宜。就连婆婆都劝“女人生完小孩,体力恢复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你这样搞,会一场空嘛”。

刘虹呢?她知道达到之前的状态,很难,但自己还是想走,想赢。

于是,生完孩子六个月,这个不服输的女人就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

体能下降明显,韧带变得松弛,肌肉也送了,骨盆前倾了,还伴随着腹直肌和耻骨联合的分离,一个简单的内收腿动作都很难完成。

训练量一加大,腰会疼,肌肉会疼,屁股会疼,再练,膝关节、脚后跟也开始疼

但刘虹依然坚持训练,加倍的努力,在身体和训练中找平衡。为了比赛和训练,她和丈夫常带着女儿搬家,国内国外集训都带着孩子,也在训练与女儿之间找平衡。

备战时,刘虹会白天训练,晚上回家陪女儿,等女儿睡了,再回到基地宿舍。最初,女儿也会央求她再陪自己多玩一会儿,刘虹说“妈妈要训练”。偶尔,她也会把熙熙带到赛场,让她看着自己训练。

刘虹觉得,女儿为她打开了新的世界,她从这个小生命身上重新学得了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这需要细心、耐力还有生活的智慧。这位冠军妈妈不得不激发更多的精力,但同时也收获着幸福:“辛苦自然有,但孩子和我热爱的竞走,我都没有辜负,把这种状态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觉得还是很幸福”。

东京奥运会,34岁的刘虹获得了铜牌。

“生育不是分水岭,年龄和拥有家庭、孩子都不能阻挡我们的热爱,选择你想要的,努力活出自己。”

今年的奥运会,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00后甚至05后的小运动员们登上领奖台,令人感慨后生可畏,未来可期,但对于这些“老”将,她们或许没有拿到金牌,没有刷新最好成绩,但同样值得众人的掌声,因为她们还是“妈妈”,面临的困难更多,痛苦更甚,在这场漫长的筹备过程中,她们除了要克服年龄、伤病,疫情延期带来的巨大压力,还要努力平衡事业和家庭,她们或许已经登顶项目巅峰,但在有了家庭,成为母亲后,却再次出征。

在她们的身上,我也看到了无数休完产假,努力重回职场的妈妈们的影子。

我无意挑起性别讨论,事实上上述几位奥运妈妈的家离,爸爸们也承担了更多照顾孩子的工作,未生育的女性也不要对“妈妈”的身份望而却步,这不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感动于女性运动员们的努力和拼搏,也感慨她们的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她们正在以更主动的方式选择自己的人生。

虽然普通人与运动员的境遇有差别,但生育,确确实实改变了女性的身体,也让她们以新的眼光打量工作和生活。

她们也要平衡家庭与事业,但从未放弃追逐梦,将中国女性的自信魅力传递。

值得思考的是,在国家号召生育二胎、三胎时,网络上的回应嘲讽与反对一片,现实情况也确实不如预期,对于有一定生活基础的职场人士,都不会倾向于多生。

除了金钱,社会的尊重认可,也非常重要。我们是不是能努力减轻职场妈妈所遭受的压力和不公,除了金钱上的帮助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承认妈妈们的劳动、工作,以及照顾家庭的价值。不要用“带娃浪费时间”的刻板印象来歧视职场女性。男性,也不要臭不要脸地把养孩子归为女性义务,不要让妈妈陷入事业家庭的平衡矛盾。否则,一味地鼓励生育,只能沦为调侃和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