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为了造新区,有多狠?
这些年,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是集中火力干新区。
说起造新区,最厉害的就是二线城市。这些年靠着土地财政攒了点钱,就铆足了劲搞各种烧钱的建设,三个锅盖恨不得盖五口锅,规划、设计、施工、运维一站式卖力表演,在一夜返贫的边缘疯狂试探。
论修桥铺路造公园和盖房子建学校引进商场,二线城市怕过谁?
看这些年的二线城市扩张速度和新增住宅面积,二线城市狠起来不仅把三环内的城中村全拆了,还一口气怼到底,把城市半径扩张到30公里以上。
短短几年,长沙梅溪湖把鱼塘填了、葡萄园铲了,摇身一变,金茂凭一己之力托举起梅溪湖新区。
武汉更是狠,一边沿着武昌老城建光谷中心城,一边把战线都划到鄂州去了,恨不得把鄂州的地也吞了。
这种敢干的精神要是放到10年前,说不定武汉真能保住大武汉的名声,和当年的大上海平起平坐。
武汉这阵仗已经这么大了,合肥更是憋足了一口气想挤进长三角的群聊。
奈何群主嫌它太菜了,所以合肥只能豪赌造新区的成功,东南西北一口子画了好几个新区,政务区抱紧合肥市政府的大腿,滨湖新区乘着省政府的春风,高新区恶补产业的短板,引来了科大讯飞、蔚来。
合肥在造新区的路上永远满怀虔诚,永远热泪盈眶,能不能傲视中部群雄就看这几年能蹦跶多高了。
不搞出点中轴景观园林、地下综合管廊,这国家级新区岂是浪得虚名的?
就像男人永远喜欢18岁女人,购房者也是个喜新厌旧的主,抛弃落魄的一环,贪恋新区的花容月貌、盘亮条顺,所以各大新区使出了洪荒之力造景观。
长沙的梅溪湖,武汉的东湖,合肥更大胆,本来就有巢湖,还搞了个中央公园景观,郑州东区是本没有,一挖挖了两个大湖,如意湖北龙湖全齐活了。
可惜,长沙梅溪湖新区连高压电线都没入地,合肥滨湖新区给力地让高压线全部入地,还在主干道大连路设置了地下综合管廊入地,而且为了避免机动车道对中央公园的割裂,尽量采用隧道下穿形式,已经够牛B了。
结果郑州常西湖新区将地下空间分成三层、实行立体式开发,建了南环廊、中环廊、北环廊,实现了地下一层的步行空间和商业空间,地下二层的交通环廊。
地下三层是综合管廊,纳入的管线有给水、直饮水、再生水、供热、电力、通讯等市政管线,还预留了垃圾气力管,让一众新区自惭形秽,毕竟已经解决了城市最烦恼的“拉链路”“内涝路”。
可是武汉光谷新区一登场,全国所有的新区基本都得黯然失色,武汉光谷中心区城投资20亿修建了24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除了一般管线,还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隧道内有红外探头,在无照明条件下也能监控。
并规划有中国最大的“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地下商业、公共走廊、设备用房、地下社会停车库、地下物流中心、地铁为一体的地下交通走廊。
这么大的阵仗,你以为武汉常年挖挖挖是浪得虚名的吗?
虽然二线城市在基建和配套上开足马力,高歌猛进,大杀四方。
但是说到引进产业,这可犯愁了,只有两条路可走,一种将原本老城区的产业搬迁到新区,一种是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新产业。
永远不要被一个新区成片成片的写字楼给骗了,外边是高大漂亮的写字楼,里面可能就是被分割成小隔间的办公用房,好不容易招来一个大企业,还得看能不能把相应的产业链带动起来,产业共生共荣。
每一个新区,基本都在坚持做大做强产业的战役中节节败退,需要漫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填满这些空房子。
二线城市的新区,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