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如何从零基础入门到精通(6)如何掌握方剂及深入理论学习
本篇导读
这些教材不是不好,只是有许多人没有把教材读到滚瓜烂熟,没有真正的读懂,没有把知识掌握到融会贯通,而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方剂的组成怎么背?那就要背方剂歌诀。
郑重推荐1984年或者1985年出版的许济群主编的《中医方剂学》。这本书的方剂歌诀编得比较好,容易记忆,它的方剂歌诀来源于很多书,比如《汤头歌诀》。
一个好的方剂歌诀,需要具备几个特点:
1)方剂的开头一定是方名;
2)歌诀里要概括全部的药品组成;
3)概况方剂使用的要点,这样记住了方歌,也就会知道怎么用;
4)最好能够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易于背诵和记忆。
很多人编写方剂教材,都想要“推陈出新”。因为他们认为不把方歌变化一下,显得自己没有水平。
所以,每一届方剂教材的主编都会把上一届教材的方歌改一改,有时改得好,有时是越改越难记,越改越难背。
因为我个人背的是第5版教材的方剂歌诀,所以,通常我也会推荐第五版。
觉得不通顺的时候可以改,改成符合自己习惯的。
有很多人喜欢背趣味歌诀,这种方法背起来确实很快,比如说:真武汤是“胡伯伯生胡子”。三仁汤是“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
但是,我严重反对这种方法。因为它不符合一个好的方歌具备的四个特点。
即使记住了“三个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记住了真武汤是“胡伯伯生胡子”,但是,你知道怎么用它吗?时间久了,就只知道它的组成,却不会用它。
特别是刚开始学习的朋友,趣味歌诀看一下,娱乐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它不能作为背诵方剂的一个好途径。
背诵经典方剂歌诀,是比较花费时间的,我把它称为“玄门正宗内功心法”。为什么?因为它看起来很慢,但掌握后用起来很方便。
以三仁汤歌诀为例:“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 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用这个方子时,就看两个标准:一是身体沉重,这是湿气困脾的表现;二是胸闷。
三仁汤证的病人来了,把脉一摸,是濡滑脉。问:头晕吗?病人说:头晕;又问:胃口怎么样?有没有吃什么东西都不香?病人说:是。
对于口淡无味的病人,如果问“是不是吃什么东西都不香?”可能病人会回答“也香”。所以,要这样问:“是不是想吃味道大一点的食物?”这是因为有些人吃东西不香,会加多一点盐或辣椒,把味道做重一点,所以吃起来也香。
湿气的程度有轻重,所以会问病人:有没有胸闷?病人可能会答:有一点。
又问:胃口怎么样?病人会答:胃口不太好,不想吃。甚至,有些人会有大便稀溏的问题。
还可以问:有没有站着时,就想坐下;坐下以后,就想躺下;躺下了,就不想起来?做什么事都没有心情?病人往往会说:有。
所以,记住歌诀以后,就知道怎么使用三仁汤。
实际上,问的“站着就想坐着,坐着就想躺着,躺下来就不想起来,感觉身体沉重”这些问题,就是“身重”的具体翻译。
身体沉重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有湿气,湿性重浊就表现在这些方面。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湿气困脾,脾主肌肉,肌肉无力,阳气不能伸展。
这样一来,就对方子的理解更加深入,理论和临床很容易就联系起来了。
对于方剂的学习,可以按这个方法来记忆。
在真正进入临床后,初期碰到的病人会少一点,还能应付。逐渐的病人增加后,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进行深入学习。
有许多朋友进入临床后,都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都希望把学到的全身本事都用到病人身上,病人越多越好。但是,有时候病人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比如,你治疗咳嗽治的特别好,周围人都找你治咳嗽,你想治点拉肚子的病人都没机会。病人只知道你咳嗽治得好,不知道你会治拉肚子。这会使你很烦躁,看到后来就不想再看同类的病证。
同样,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学了那么多方剂、中医基础理论以后,也有很多时候,会遇到新的病证的病人。当自己没有见过这类病证时,该怎么办?这时,就要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的学习。
比如,遇到一个哮喘的病人,哮喘问题没有解决掉。这时可能就会去翻书,发现用参苏饮不行,用麻杏二陈汤也不行,用杏苏散也搞不定。把定喘汤、苏子降气汤、止嗽散这些方子也用了,还是不行。
怎么办?这时,就需要以哮喘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收集相关书籍,逐一去看。
我曾经用过这样的方法,那次是遇到一个肿瘤病人,因为对治疗这种肿瘤没经验,就马上去买书,把和这个病有关的所有内容都收集起来,加班加点地研究。
只有进行这种专题性的学习,才能对一个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比如,要想研究五运六气,就可以把五运六气的书拿来,按照这种四轮学习法反复看。包括学习奇门遁甲、易经等等,这个方法都可以用。
有很多书看一遍是看不懂的,或者是看懂了,但没记不住,或者是记住了,却未必会用。因此,反反复复的看书,才是最重要的方法。
有些人会觉得,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好。其实,只要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熟读,很多线索是可以给你提供书目的。
比如,每一本书的绪论,《医学史》,比如《方剂学史》、《中药学发展史》,就会提到哪些书有什么内容,以及书后的参考文献,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某一个问题确实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建议用这个方法:把古今中外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的文献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写一篇文献综述。
这样,你对这个问题就会掌握得很全面,再去运用就会得心应手,甚至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些学习方法,会在学习中医的后期使用到。在早期打基础时,要应对考试,先把教材学好。
这些教材不是不好,只是有许多人没有把教材读到滚瓜烂熟,没有真正的读懂,没有把知识掌握到融会贯通,而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本文根据黄纯富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