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

  秦汉之际,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上承当地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和徐国文化,同时受到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楚汉战争的淬炼下形成了厚重的楚汉文化。楚汉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因作为汉文化的先河而受人瞩目。探究楚汉文化的精神内涵,不能不提到当时徐州出现的两位英雄人物——刘邦和项羽,他们以自身的个性、禀赋为楚汉文化注入了灵魂。以刘邦和项羽二人为脉络,分析他们在楚汉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探究楚汉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是梳理研究楚汉文化的可能路径之一。

  刘邦的实用理性精神

  刘邦出生在丰邑,即现徐州下辖的丰县。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在与项羽的斗争中最终胜出。很多人认为,是刘邦的性格战胜了项羽的性格。但我认为,应从更深层的文化角度分析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身上充满着生活在淮河流域人们身上具有的强烈的实用理性精神。淮河自古多泛滥,加上地处南北要冲,很早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生活在当地的人们面对各种复杂的天灾人祸,具备了一种实用理性的求生本能。刘邦无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还是在与项羽对抗的楚汉战争中,都是以这种精神处理人和事的。

  实用理性十分注重道义。刘邦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刘邦义释徒役这一举动必将招致秦律严酷的惩罚,但是他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处境,他的义举获得了同行徒役的拥戴,很多人选择留下来跟随他起兵反秦。如果说这件事多少存在形势所迫的因素,刘邦厚葬项羽则充分体现了他有情有义的一面。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兵败自刎。面对自己一生的对手,刘邦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把项羽尸体送到他最初的封地——鲁地,并以鲁公的礼仪安葬了他。史载,在项羽的葬礼上“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首先,实用理性不仅注重道义的正当性,也有适当的权变,不拘于礼法是最大的特点。楚汉战争胶着时,项羽久攻不下,绑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逼刘邦出战,如果不出战,就要烹了刘邦的父亲。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其次,实用理性的一大特征是能正确地面对实际。刘邦的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刘邦在总结自己何以在与项羽的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时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占领咸阳时,虽然也垂涎咸阳的富有,但是他听从樊哙和张良的劝谏,对军队约法三章,对咸阳秋毫无犯,对投降的子婴以礼相待,并还军霸上以待其他诸侯。最后,实用理性还在于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急需援军的情况,刘邦问计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刘邦明白只有真正的利益才能打动人,而不是像项羽那样绑架对手的父亲。张良建议,分封英布、彭越和韩信。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正是有了这三人的支持,刘邦才最终打败了项羽。司马迁说:“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总之,实用理性精神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文化底色。在他与项羽的对抗中,无论处于弱势或是优势,总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作出有利于自身的正确抉择,而不为眼前的名利或道义羁绊。这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在频繁战争中求生存的必然选择。实用理性精神成为楚汉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刘邦的胜利使“到了汉代大一统意识形态确定后,实用理性的思维模式便随之确定,难以动摇了”。

  项羽的英雄主义精神

  项羽出生在泗水下相,即今宿迁市,距徐州100公里左右,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宿迁属于徐州管辖。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身上有着浓烈的英雄主义精神。秦朝统一天下后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是项羽让这句谶语成真。

  项羽是真正的大英雄,在与秦军的对抗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上将军宋义驻军安阳连续46天停留观望,不愿援助与秦军苦战的赵军时,项羽以楚怀王的名义愤而杀死宋义,并引军渡河与秦军大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盖世神勇的战斗力,使他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使各路诸侯无不震惊佩服,以致他在辕门召见诸侯将领,众人“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时的项羽有勇有谋,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身先士卒,奋力向前,视强敌如无物。他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激励着部下,大家愿意在他的率领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项羽身上有一种力与勇的美,这种美因为抗击强敌而成为壮美。即使是被刘邦兵败垓下,身边仅剩28骑跟随时,项羽仍不失英雄本色。他与属下约定,战汉军“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的功业是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他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嵌入楚汉文化中,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寄托。世间的芸芸众生向往这样的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人们在看项羽与刘邦争霸屡屡犯错时,无不为他扼腕叹息,又为他后来的英雄末路深深同情。项羽以他传奇的一生、悲剧的命运、英雄的形象,为楚汉文化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邦身上的实用理性精神与项羽的英雄情怀看似矛盾,但它们如化学反应一样聚合在楚汉文化中,赋予楚汉文化鲜明的精神内涵。正是如此,楚汉文化才散发出迷人的光芒,也使生活在徐州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甘之如饴,舍得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守护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冰

(0)

相关推荐

  • 历史选择了刘邦,只能说明时代变了,而且非变不可

    刘邦和项羽是两种人. "逞匹夫之勇,行妇人之仁."这是韩信给楚王项羽的评价. 匹夫之勇,说白了就是英雄主义.在项羽眼里,天下英雄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因此项羽身为主帅,却喜欢冲锋陷 ...

  • 项羽自刎后,刘邦如何处置他的家人,简直是奇耻大辱

    项羽战败后,自刎乌江的情节也是被后来人称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代霸王就此陨落.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处置其家人的.要知道,项羽可是参加打算烹了刘邦的老父亲的 (来自:长孙无忌) 刘邦吕后可都不是 ...

  • 倘若秦始皇还在世,项羽刘邦最后能否打败秦军,建立起楚汉政权?

    倘若秦始皇还在世,项羽刘邦最后能否打败秦军,建立起楚汉政权?

  • 徐州人与楚汉文化的关联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与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共在关系.一方面,从广义上讲,所有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 ...

  • 重走司马迁壮游路:徐州(王者荣耀)

    重走司马迁壮游路:徐州(王者荣耀) 季札挂剑台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徐国人对季子的称赞 2017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I最后一道选做题<中外历史人 ...

  • 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有人跟我说,中庸是墙头草两边倒,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对中庸极大的误解,也未免太小瞧中庸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

  • 中国文艺的本质:中国文人与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有一次和同窗一起游玩,期间,朋友见到山川壮美之色,花卉妍美的妙姿,便和王阳明一起探讨起来: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 ...

  • 南阳,中国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文/陈红   陈艳丽  周运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

  • 楚韵汉风今何在——探访楚汉文化遗存

    文明延续.文化传承均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物质载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留存至今,成为人们追溯历史进程.探寻文化源流的重要依据.从"双沟醉猿"到梁王城遗址,从& ...

  •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经过秦汉,在至唐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断流地传承到了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文 ...

  • 八卦楚汉:四面楚歌的内涵

    八卦楚汉:四面楚歌的内涵 项羽本纪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然后项羽就开始弃军逃跑了. ...

  • 企业文化的“核心三个层面”:一 精神层面...

    企业文化的"核心三个层面": 一 精神层面: 文化.哲学.理念.价值观 二 制度层面: 运营制度.企业制度.管理制度 三 形象层面: 企业标识.建筑物.企业VI.企业宣传等

  • 徐光春: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家观点] "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出汉朝历史文化的闪光点.汉文化的魅力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求统一.尚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