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宁海的读书氛围

科举时代宁海的读书氛围

◎应可军

宁海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南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东临象山县,南界台州市三门县,西靠台州市天台县、绍兴市新昌县,北接奉化区。县域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184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8平方千米,地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宁海地处三门湾畔,拥有两大港湾,东北濒象山港、东南临三门湾,西倚天台山、四明山脉。县境内丘陵众多,平原少有,海岸悠长,际海带江,属沙瘦涂咸之邑,远离城市(州府),早期交通闭塞;据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这块土地上,到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以来,迄今也有1700多年历史,宁海人民在这里生生息息,繁衍传世,植禾捕鱼充饥、养蚕纺棉裹体。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形成了宁海人勤劳勇敢、敦厚朴实、刚正不阿、聪明睿智的品质,同时宁海归属台州,而邑近四明,两地交流相当密切,融台。明两地的精华,创造了具有宁海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

据有关文献记载,宁海早期的文化成就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应在唐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宁海,从唐代初期,人口逐渐增多。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确立是在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存在了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坚持“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任用”的原则,在一千多年里,大量出身寒门的才俊之士,得以获得晋身仕途,一展才华的机会;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学问家,大都是经过科举道路而崭露头角的。作为古代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既让无数的寒门才俊体验了“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华丽转身,也让很多人留下了“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的一声叹息。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为中国古代历史选拔了无数人才的同时,也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宁海民性,以勤劳、朴素、耿直、刚毅传世,然偏于保守、固执,亦显得强悍。明薛三才《林公祠碑记》载:“其民执固勇敢,士多颖质。”明崇祯《宁海县志·旧志略》载:“士人矜名节。”“宁为诸佣作,独耻为轿夫。”故自古以来,文多忠耿之士,武多壮烈之夫。科举极大地促进了宁海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 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宁海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最早有建于唐开元的孔子庙,先位于东郊,南宋县令钱浚迁到今宁海宾馆一带,占地约20亩。从嘉祐四年(1059)孔庙与学校合二为一后,称儒学,又称学宫,内奉孔子像。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围墙、文林湖、戟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道义门、明伦堂、启圣祠。大成殿中间为龙辇御道,浮雕云龙,整块雕板反扣。等到宁海出了状元,刻面朝上,由状元第一个穿棂星中门,再上御道。宁海历史上虽没出过状元,但有宁海石舌章村迁出的后代子孙章鋆,为咸丰年间的状元,亦系宁波第七位状元。中举后,曾来石舌章村拜祖,并在石舌章、岔路东山等章姓聚居的村庄分匾,今章姓宗祠内仍见有多块《状元及第》的挂匾。宁海地处山陬海隅,环境闭塞。但历来士绅庶民,大多安贫乐道,谨守田园,勤于艺业,以纾衣食之谋,而不愿远出另求他途。最忌投军从戎,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谚。山乡村民,无事不贸然入城。宋胡融《风土志》载:“古多秀民,隋唐以来,士不以功名为念”。宋储国秀《宁海县赋》称:“尚清修而立门户,轻进取而安里廛。”清光绪《宁海县志》载:“习俗恋家乡,畏远行,经商非所长”。文人淡于功名,多隐逸之士。如宋之方岳、王度,元之郑邦彦、邬信、黄浩,明之张公傅、童士林、胡梯,清之袁绍栋、尤德隆、陈阶庠等。即在仕途之中,亦常萌归林之念,如宋之胡三省、舒岳祥,明之邬良佐、石承芳等。

在当时大环境下科举时代对宁海影响比较大的是;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海向被称为读书种子之乡。的确科举时代的宁海,确有良好的读书氛围。从一组竹枝词可以看出正如鲍淦的《大湖竹枝词》中说的“读书总要跃龙门,作宦声华奕世存。二百年来时代杳,行人犹共说官墩。”他说要想光宗耀祖,得认真读书。褚步蟾的《箬岙竹枝词》中说“咏弦声起桂花香,寑庙前头百岁坊,行过双桥入两角,高高下下四书房”。冯传贤的《旗山竹枝词》中说的“及时勉学莫延长,夫子堂高百仞墙。金屋自为儒者住,孙支绍述继书香”。宁海桥头胡屠家村民宅台门刻有对联“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勘伴读;春来无别事,一犁烟雨只催耕”。翻开各大姓氏宗谱里面家风多是耕读传家之类的教导。宁海第一个进士周弁,周弁年幼好学,读书每通宵达旦不息。家贫,但不肯求助于邻里,母施氏典卖衣奁以资其学。后至四明舅家,求良师益友砥砺学问。1038年,被荐于乡学,苦读二十余年。于1061年四十一岁登进士第。初任会稽主簿,后迁松溪知县。熙宁七年(1074)改知武义,再调黄陂,官终平江节度推官。弁平生酷好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其事迹甚为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重。著有《周少师策》20卷,《韵类》17卷。

孔庙内的一块“厘正文庙祀典碑记”,刻于光绪贰拾捌年时在寅嘉平月谷旦,为时任宁海知县的叶纫兰撰文。最右下方落款:公立。现由国家征集。此碑记叙了宁海文庙的兴衰情况。字迹清晰,无一字漫患。可见证清代官员尊孔崇孔及弘扬礼学的一面,是古代重视教育的又一个实物例证。

宁海古代还有蒲湖试院,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坐北朝南,正南挂榜墙、墙内为一庭院,分开东西辕门,入辕门为大门三间,大门内又有小天井,穿天井即为仪门五间,仪门左右各有庑屋三间。进仪门即为通道,直达监考官的大堂。通道两旁各设考棚十六间,大堂后为花厅等附属建筑。

明清时期,全县的文昌阁也很多,挂有孔圣人像,还立有魁星点斗木雕。如茶院、水车、清潭、柘浦、力洋、青珠、胡陈、东仓、里岙、大蔡、缑城书院、古渡谢氏、大胡胡氏、山前徐氏、岳井蒋氏、黄坛严氏、马岙俞氏、龙宫陈氏、大里王氏、花山头葛氏、张家溪金氏、加爵科林氏等,都建有文昌阁。

城关西门文昌书院、城关缑城书院、南门龙山书院、东岙乘龙书院、竹林王氏育英书院、王家村文正书院、麻山陈家三台镜古别业书院、梁皇寺拱台书院、梅林的柏樟书院、凤潭明智寺逊志书院、箬岙植桂、引之堂等五个书院。上白峤村圆山书堂、西楼书房。西楼书房延续了该村的文风,培养出旷世奇才,一代俊彦,如号称民国警察之父的李士珍就在此受到启蒙教育,系宁海教育史上一处难得的教育旧址。

清代,全县还有许多义塾、私塾。如薛坡义塾、凫溪义塾、上郑村义塾,下浦的魏氏义塾、长街的龙翔义塾、香岩义塾、梅林义塾、岔路桃源家塾、溪下庄营前幼仪书塾、深甽新隽书塾、后金村詹天义塾、下蒲魏氏义塾、广修寺庄士讲舍、西门外社学、东岙独山寺社学、冠庄乡社学、冠庄下道地私塾。下道地私塾是国画大师少年时就读的地方。

前童的学堂书院是宁海古代教育的一个缩影,归结起来有几大特点。一是因陋就简,借用旧址或老屋,改变性质,移作书堂。如谨节堂即是在惠民寺遗址上重建的,石镜精舍是由坟庄屋改建的,拱台书院借用梁皇寺。有借住宗祠办书院的,如塔山小学、爱日堂。爱日堂书院内还楹悬木梆,日戛夜击,警示学生,奋发向上,这也是教学上的一个特色。这样的书院借用宗教或宗法的旧址,省下了基础建设的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二是借用民居办书院或学堂,如职思其居宅、上堂屋、集贤斋、聿修楼、读书处、聚书缕、尺木草堂、雁塔书屋等院落其实都是民居。个别也有新建造的,当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办学,如德邻书院。三是聘请名人为教师,如方孝孺;四是不限于童氏族人前来求学,如石镜精舍就有来自城关的,田洋卢的、浦江的、义乌的学生,他们都不姓童。

又从龙宫的书院情况来看,教育建筑有轨迹可寻。据《陈氏宗谱》载:陈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后裔于明季始建宗祠,清初在村西再建新祠,额“崇德堂”。民国后期,将学生从“文昌阁”迁入“崇德堂”,曰“育英书院”。从私塾到书院到学校,三处旧址共存龙宫村一隅,是我我县教育发展史的轨迹,它为我们研究宁海的教育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实物依据。从中,也可看到龙宫村历古以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位于麻山村陈家三台的镜古别业书院,是陈氏族内子弟启蒙教育的地方。道光四年,贡生陈敬吉看到乡里青年只知舞刀弄棒,长此尚武轻文,文风挫折,恐成鲁蛮之夫。就慷慨赡田三百石,创建“镜鼓楼别业”书院,谆谆规劝乡里子弟读书。

宁海县里建孔庙庙学合一,各乡均有文昌阁,各大姓氏宗祠都有书塾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 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人数 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 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 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 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宁海县里建孔庙庙学合一,各乡均有文昌阁,各大姓氏宗祠都有书塾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 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 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 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 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悦读】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有多种: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还有属于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 ...

  • 渐渐远去的私塾

    渐渐远去的私塾                                          刘述涛 残墙.破瓦.败草.碎画,燕山书院在这个萧瑟的冬天,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这 ...

  • 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 ——以旌德文庙为例(二)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 方光华 3 今天我们见到的旌德文庙,大致是清顺治的产物.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初名文宣王庙,宋崇宁四年(1105)始改称大成殿.长宽均17米,占地289平方米 ...

  • 【金华古村】走进东阳两朝义塾横城村

    走进东阳两朝义塾横城村 2019年12月1日,我随同永康日报副总编蒋中意.金华市古村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朱俊生与翁宝六四人一同参观考察了位于东阳与永康交界的永康市西溪镇上蒋村之后,来到了东阳市南市街道横 ...

  • 惠州:书院学堂传承文化基因 文教古迹涵养人文精神

    最近, 因为世界读书日的原因, 惠州各地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 其实, 惠州自古文风兴盛, 读书是惠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丰湖书院.宾兴馆.归善学宫.黄氏书室 -- 这些或官办或民办的书院. 学 ...

  • 【文化宁海】寻访龙宫记忆,感悟乡村振兴

    寻访龙宫记忆,感悟乡村振兴 十八支清泉绕村而过,微漪涟涟.龙溪.龙山.龙潭.龙桥.龙树--这里似乎处处与龙有关.7月14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以"寻访龙宫记忆,感悟乡村振兴"为 ...

  • 宁海科举时代的良相和良医

    宁海科举时代的良相和良医 文/应可军 古代的读书人都抱着"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意念,寄托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穷经皓首,以命 ...

  • 《智能语音时代》的读书笔记

    技术世界不会让人永远躺在功劳簿上. 繁忙之余,感谢愉快的地铁阅读时光,读了一本科普书<智能语音时代>.可能由于译者不是专业人士的缘故,在翻译中有一些常识性错误,例如出现了"网景公 ...

  • 分享时代的世界读书日

    每年的4月23日是阅读者的节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同时也是著名作家塞 ...

  • 古玩知识点:从明清古瓷片遍览科举时代故事

    图1 明嘉靖"松荫苦读" 九块青花瓷,说尽科举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脉是"科举文化",自古以来,这些故事总是韵流在许多瓷画描绘中.其风采都是以"苦 ...

  • 《唐摭言》:一本书带你走进科举时代

    六月的高考,总不免成为热议话题.说到这种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便不能不提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始自隋代,在唐朝走向成熟完善,其后千余年,成为国家甄选人才和官吏的主流手段.不知有多少人,通过一轮轮艰 ...

  • 商宏志:科举时代的黄梅最后三位举人

    清末黄梅喻圭田(1868-1925)先生,字檠莲,号肖畦.著名文学家喻文鏊的后人,亦为吴仪的外祖父.清末贡生,宣统二年庚戌科(1910年)湖北乡试考授举人.先后任黄梅县城乡自治会议事会议长.董事会总董 ...

  • 趣谈科举时代的特别榜名

    我国古代进士的录取名单统称金榜,还有春榜.杏榜等别称.其实科举史上的进士榜与举人榜往往因事而得名,各有一些特殊称呼.李世愉<中国科举生活漫话>一书以<科场榜名知多少>为题,简要 ...

  • 现在不让炒作状元,科举时代是怎么报喜的?

    我们都知道,现在不让炒作高考状元.但是,"考的比较好的同学"之类的花式报喜依然出现,因此,完全杜绝这种现象是很难得. 那么,大家知道过去"中状元"是怎么报喜的吗 ...

  • 流媒体时代,更要多读书,多读长逻辑

    前次发牢骚,说现在的内容领域也很卷--有了碎片化内容,就没人再愿意读大部头了:当音视频这种更为轻松愉悦的输入形式出现时,文字内容似乎也正在没落. 有些小伙伴鼓励我,在留言中表示自己更愿意阅读文字,或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