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自然笔记》-52
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土路,海拔落差800米,肩负10公斤的器材,走不了几步便胸闷气喘,走走停停近3个小时。这样的路恐怕是一生难以忘记。
从拉萨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西藏曲水县才纳乡尼布热堆村,村子不远有山叫做束妻山,而山上有寺庙雄色寺。雄色寺是公元1181年由色尼多旦创建,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内主供莲花生佛,是这个县仅存有活佛的寺庙,现活佛为旦增晋美多吉,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尼姑寺之一。
山为束妻山,庙为尼姑庵,我无法探究其中的关联,但还是忍不住去联想。也许这里的寺庙会让女众接受佛的思想,学得恩惠天下的本事,然后再去为人妻,惠泽天下吧。毫无边际的联想,不做记忆为好。
车子只能停在山脚,剩下的路需要负重前行。目标是山中的寺庙,那里有心仪已久的鸟儿。抬头向上,看着早起的藏民已经赶着一些驴队[像马帮一样有两个箩筐搭在驴背上]哼着听不懂的小曲悠哉的前去。我平复了一些对于高反的恐惧,举步而上。
太阳仿佛是为了鼓励我的勇气,从山的那边慢慢爬上来。将暖暖的金色拢上我的全身,山上的植被由几米高的树和矮矮的灌木丛构成,路在其中蜿蜒,无法望到更远的地方,刚好认真对待脚下的一段就好。随着阳光的弥漫,悦耳的鸟叫声开始此起彼伏。这无疑是给到了我兴奋剂,脚步瞬间便开始充满力量,眼睛也开始搜索着灵动的影子。
迎接我的第一只鸟是大草鹛的狂放,鸣声为一连串颤抖的哨音而似鸫,叫声沙哑似喘息,仿佛是迎合着我越来越粗的气喘。他们有5到6只,他们站在一些灌木的枝条上向着我大声的鸣唱。这与他们善于藏匿的个性不符,一定是为了激励我,他们暴露在初升的阳光下任我拍摄。
他们是中型鸟类,体长有32厘米左右。特征是全身的黑褐色条纹,让我想起了儿时也曾喜欢的一种叫做灯芯绒的面料。他的嘴较长而下弯,一定是为了在落叶间翻找食物而进化。
大草鹛飞走了,我依然保持着兴奋的状态前行。路边有褐岩鹨站在一块木板上,偶尔鸣叫却是尖细的高音,像是提醒我的注意又似给我打气加油。山路弯曲几乎每转过一些开阔地,他就会站在一些醒目的地方与我对视,一直到寺庙群的出现。他同样也是孤只单影,应该是为了陪伴我而来。
他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褐色或暗褐色,有一长而宽的眉纹从嘴基到后枕、白色或皮黄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我在以后的西藏行走中还与他相遇几次,他们更喜欢在我周围的地上,岩石上活动。是属于地栖性的鸟类,对于我的存在都愿意陪伴左右,有很强的恋人性。
太阳爬升的要比我快速,越来越陡的山路让我开始身体发热。眼前不时有鸟儿掠过,在这样的生境决然是不会寂寞的。红尾伯劳来了,红眉朱雀来了,忙碌着不断的聚焦,我几乎忽略了加速的心率。
迎面有驴队下来,老乡告知我的行程已然过半,望着越来越高的太阳,竟然有些担心那些心仪的藏马鸡,藏雪鸡等特有鸟儿是否会等着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