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四十八寨赶歌场,绥宁山歌出路在何方?
编者按:今天这一期发一篇来源于我们邻县靖州《中国花苗网》的好文。山歌是生活在绥宁县苗汉侗瑶四个主体民族,不分南片北片,如今还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文化,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如我们不注重传承这一文化的话,这一传统文化也离消亡的时间不远。历史上,绥宁县最著名的歌场位于原黄桑苗族乡黄桑村潘界头组的一山坳里,现地名依然叫唱歌坪,面积有二十多亩,山坳里底部是一块大田,两边有层层梯田,仿佛一个天然的体育场,能容纳上万名听众,是古代苗族歌手举行山歌会的神圣之地,吸引着湖南绥宁、通道、靖州、城步、及广西义宁、贵州的黎平、锦屏等地歌手到这里来一展歌喉。清乾隆五年(1740),粟贤宇领导的苗瑶起义失败后,绥宁各地的山歌会被禁止,此唱歌坪也被封禁。虽然此地的歌场被封禁,但绥宁境内还是有诸多的唱歌场坪传承下来了,如党坪、鹅公、东山、河口、麻塘、联民、神坡山、关峡等多地都年年有歌会,年年赶歌场,往往以吸引周边县的歌手也来赶歌场。到目前为止,仅存党坪、鹅公、联民、神坡山等歌会勉强维持下来。如果山歌这种很有群众基础的传统文化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甚至嫌弃本地山歌太土,不好听,不时尚,也不是什么高大尚,那么这些地方的民间歌会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山歌歌手们老去以后,恐怕再无后人来传承了。而人家的靖州四十八寨、通道中岭十八苗寨、城步的六月六等歌会则越办越红火,声名远播。
为此,本公众号特推送《中国花苗网》中的文章,文章中所述之山歌风情,我县大多存在,希望能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果,也希望我们“子不嫌母丑”,要有文化自信,珍惜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
他山之石
四十八寨赶歌场
作者:王文明 吴才德
“四十八寨赶歌场”,因缘起和传承于古靖州境内,今湘黔毗邻的靖州、天柱、锦屏三县锹里地区“四十八寨”(靖州上锹9寨,中锹9寨,下锹6寨,外锹天柱的竹林等18寨和锦屏的茅坪等6寨)而得名,歌场分布在今湖南省靖州县的大堡子、三锹、藕团、铺口、平茶、新厂,以及贵州省天柱县竹林、锦屏县三江等20多个乡镇。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四十八寨赶歌场”的历史渊源
民间传说古代杨武王首创赶歌场活动。如《流离歌》中所唱:“当初古人杨武王,武王手内开歌场。武王留下这条路,如今才得这团齐”。据考证,三国之前,锹里各寨尚处于部落联盟状态,杨武王是该地部落联盟的首领和英雄,他开辟了歌场,使四十八寨歌场在三国之前部落时代,已初具雏形。
三国至隋唐,这一带歌场逐渐增多。四十八寨民歌《源流歌》中唱道:“首开歌场四方坡,再开歌场龙凤山,交界之地两头坳,大路插牌开平芒”。随着时间的推移,赶歌场逐渐节俗化,演变成为四十八寨人民群众重要的大型节俗娱乐活动。
五代至宋,湘黔毗邻地区今20余县为诚州辖地,州治今靖州渠阳镇。明代靖州曾辖黎平、锦屏、天柱等卫所。这数百年间,靖、锦、天、会毗邻地区的四十八寨已经形成四方坡、两头坳等10多个歌场。清代至民国,这一带经济发展,人口繁衍,村寨增多,歌场也增至20多处,天柱县改隶贵州,于是形成以岩湾歌场为中心的两省四县“四十八寨赶歌场”习俗。
赶歌场习俗历经1700余年,没有间断,即使“文革”期间,赶歌场也在延续传承,未曾停止。
赶歌场
二、“四十八寨赶歌场”的基本特点
1、合理的空间格局
“四十八寨赶歌场”以岩湾歌场为中心,由周边两头坳、岩寨和天柱县竹林乡的龙凤山、坌处镇平芒等20多处大型歌场组成,每个歌场平均覆盖周边4—6个村寨,各寨居民可就近择地赶歌场,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的歌场宏观空间格局。其中,岩湾歌场因地处四十八寨中心,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周边各寨上万居民前来赶歌场,人如潮,歌如海,热闹非凡。每个歌场有若干歌堂、玩山场地等,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赶歌场微观空间结构。
2、恰当的时间序列
以靖州内锹24寨为主,形成了四十八寨约定俗成的赶歌场时间。一是遵循“逢戊不动土”,就去赶歌场的时间习俗;二是形成各歌场的固定时间。如“五月十五两头坳(大堡子镇),六月初六将军庙(新厂镇),六月廿五赶岩寨(大堡子镇),七月初七樟木档(藕团乡),七月十四赶岩湾(大堡子镇)”等,构成了四十八寨赶歌场的时间序列。
3、运行的良好秩序
每个歌场在空间上有“玩山”场地和数十个“歌堂”。“玩山”场地在歌堂附近的山坡上、密林里、大树下,是青年男女约会对歌、谈情说爱的公开场所;青年男女按照邀约、问候、赞扬·····的顺序对歌,表达自己诚挚的爱意。“歌堂”是对歌的基本单位,每个“歌堂”由不同寨子或者家族的代表队及其歌手组成。各歌堂的歌师、歌手按照对歌程序逐步进行,整个歌场时空分异,井然有序。
4、多彩的对歌形式
“四十八寨赶歌场”总体形式是对歌,对歌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按参与者组织状况分,有个人对歌、家庭对歌和村寨代表队对歌;按对歌层次分,有高手对决、歌师对决和歌手对决,以及一般人员对歌;按空间不同,有青年人玩山对歌、中老年人侃古对歌;按声部分,有男声部对歌与女声部对歌、单声部对歌与多声部对歌等。
5、敏锐的对歌心智
靖州“四十八寨赶歌场”对歌,有固定的腔调和许多固定的唱词,但更多的是歌唱者自己按照既定的腔调、节拍、韵律,根据对方心态和其他具体情况,即兴组织歌词演唱,是随机应变的对歌,比文采,比口才,比智慧,看谁反应快,看谁灵活应变能力强,看谁唱得好。
岩湾歌场(向尚/摄)
三、“四十八寨赶歌场”的表现形态
1、歌场的操作方式
靖州四十八寨赶歌场的各个歌场,按照约定俗成的固定时间、一年一节、场节一致、依序进行的运作模式有序进行。人们按照赶场(赶集)方式,到各地赶歌场。歌场中以对歌为主要形式,对歌有“歌堂”对歌、玩山对歌、喝酒对歌等不同方式。
按照熟悉程度、邀约状况,以及参与者的兴趣爱好等组成歌堂的对歌群体。歌堂对歌按照问候歌、侃古歌、人生礼仪歌、生活歌、离别歌的顺序进行。岩湾歌场的歌堂多时达100多堂。
玩山对歌是青年男女在玩山中谈情说爱的对歌方式。既有陌生的初次交往,也有二次相约交往,三次深度交往等不同情况。玩山过程中,男女成双成对,邀约在一起,由礼节性问候致意,到步步加深了解的对歌,再到互致爱慕的对歌,相约下次歌场再会的对歌,或者订立终身、山盟海誓的对歌等。
没有邀约的人员参与某一歌堂,或者加入某一对男女之间对歌,叫作“插堂”,或者“插队”,全凭自己的才智即兴创编演唱。
喝酒对歌是参加歌场节的人员邀约一起,或者是歌场地主方请赶歌场的客人喝酒吃饭过程中的对歌方式。
2、演唱的主要内容
一侃古。从盘古开天辟地唱起,再唱三皇五帝、夏商周三朝、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三天三晚唱不完古人功过、历史殷鉴。
二侃礼。如侃相亲娶亲礼仪,侃小儿三朝礼仪,侃人生寿诞礼仪,侃为人处世的仁义道德等。
三侃爱。玩山对歌诉爱慕、定终身、立盟誓,私话绵绵。
四侃情。喝酒对歌表敬意之情、叙友好之情,表达热情好客、肝胆相照的深厚情感。
3、对歌的主要腔调
四十八寨赶歌场有各显特色的四大歌调:侃歌调、山歌调、酒歌调和婆婆调。歌一唱出,听众就知道歌手是哪个地方,乃至哪个寨子的人。
4、通用的主要语言
以靖州岩湾歌场为中心的四十八寨赶歌场习俗,是以苗族为主,兼有侗族、汉族参加的多民族歌会。歌场对歌有苗话、侗话、酸汤话。酸汤话是以湘黔毗邻的地方汉话为基调,融入了苗话、侗话的语言元素而形成的地方性综合语言。湘黔毗邻地区的苗、侗、汉等民族的人们一听就懂,也能用酸汤话唱歌交流。
四、“四十八寨赶歌场”的主要价值和影响
四十八寨赶歌场历史悠久,参与人多,吸引了周边居民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鼎盛时期影响到湖南的黔阳、芷江、新晃、会同、绥宁、城步、通道和贵州的黎平、锦屏、天柱、三穗、剑河等地。赶歌场优越的生态环境,跨区域、多民族、多语言、多腔调、多歌堂的交流方式,侃歌、玩山、恋爱等多彩形式和丰富内容,有效促进了当地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团结,在中国各民族音乐史和关系史中实属罕见,具有突出的历史、语言文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