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原始时期)佳作赏析
我在学习了解中国画各个时期的绘画,在学习中把我了解的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体会做一个翔实的介绍,使大家通过我这个博客对中国画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把作品上传和大家共同欣赏。
大家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可以在我的评论和留言里进行交流,谢谢......
目录,原始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时期,两宋时期,元代时期,明清时期。
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境内。现已发现一千多个岩画图形,其中以人物图像为最多,还有动物、树木、太阳及一些原始表意符号等。
这幅图是一件较完整反映人类生存活动场面的岩画。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图的中心位置,一条粗的实线表示着村道,人畜在一圆形弧线界定的村寨中和平相处。画面的上方则是一群大小不同的舞者,他们双臂曲举,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震撼山谷的号子声跺步起舞,边跳边晃动着手上的器具,似乎在助威、呐喊,又似乎是在祷告着胜利。画面的下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杀场面:搭弓引箭者,挥舞枪棒者,拳脚相向者,还有横卧地面的尸首,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
整幅画面用赤铁矿粉以手指、羽毛绘制而成,画面虽呈现出原始人类对绘画形体表现的简略与稚拙,但通过对画面人物动态和场景的安排,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使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回荡在山谷的呼喊声和震耳而又有节奏的祭祀歌舞声。
岩画《祭神舞蹈图》
在广西宁明县明江岸边,耸立着一座巨大陡峭的岩壁,在数千平方米的石灰石岩壁上绘满了各种图像,大多数图像都是赤裸身体的人物形象,他们双臂曲举,或侧、或正,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隆隆的铜鼓声和震撼山谷的号子声跺步起舞。在这一组富有充沛生命力的人群中,穿插着一个个身材更为高大魁伟的形象,也许是部落首领,头上插着装饰物,兽马相随。
岩壁上所绘各种图像均用红色,平涂与岩面偏爱红色几乎是所有原始人类的共同特点。就人类的色彩观念来说,它与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感觉的不断强化有关,天际那朝夕可见的红色预示着一次次光明的开始或黑暗的降临,刺激着人类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畏惧的原始情绪;猎物与自身的鲜红血液,震撼着原始心灵上的欲望与死的悲伤。整个画面虽呈现出原始绘画的简略与稚拙,但通过对人物的动态描绘,使我们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的动人“祭神”舞蹈场面。
岩画《车·战斗·行猎图》
这幅岩画刻于一座孤山顶向东倾斜的石上,画中有两辆单辕车,右下角有象征生育的蛇和小凹穴,还有行猎、战斗的场面。
岩画《兽蹄印迹图》
这幅《兽蹄印迹》绘制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对于岩画上图像符号的解释目前尚有分歧。一种认为表现的是女阴,另一种认为是表示祈求牲畜繁殖兴旺的符号,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岩画反映出了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对人畜兴旺的一种祈祷,在北美印第安人和我国北方草原的农牧人群中仍流行着这两种崇拜方式。对某一原始符号的认识,不可简单地凭主观推测来判断其内在的含义和存在的价值。如果从美术角度去看,则应更多去体会其表现出来的古朴气息、简洁明快的刻画、恰倒好处的变形等,以及该形式存在、发展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陶绘《人面鱼纹盆》
这是一件内壁绘有人面鱼形纹样的彩陶盆,一九五五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六千多年,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所制。现由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
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代表着仰韶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纹样。
陶绘《鱼纹盆》
鱼形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装饰图形中数量较丰富的一种动物题材纹样。彩陶中的象形纹是迄今可见的中国最早描绘具体对象的绘画性形象。
鱼纹多用简单的三角形组合成头部与躯体,以平涂的侧面形象和躯体的弯曲来表现鱼的游动。对口、眼、鳃、尾、鳍的夸张归纳表现鱼的动态。看那彩陶上的鱼纹,仿佛鱼的眼睛是可以随意转动的,又仿佛有一种天真而狡黠的表情,正是这种虽夸张不“实”但却会“动”的眼睛,显现出中华民族在艺术发端上的不同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在对物对人的观点上,表现在他们对形之外那种因寄所托之中,显示了中华民族观察和表现世界独特的艺术眼光,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相吻合的造型观念和手法。
陶绘《人首蛇身纹》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根据古代典籍,伏羲与蛇有密切的联系, 《帝王本纪》说: “庖牺氏蛇身人首”; 《拾遗记》说 “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幅《人首蛇身纹》与古籍记载相符合,彩陶所绘的正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形象,人首的眼、眉与嘴都清晰可辨,可以说这幅原始蛇身人首的形象,应是后世神话的原型。而“伏羲”与蛇身形的结合,是否可以说是先民们对先知时令周期的自然中人与地物的一种原始崇拜呢?
陶绘《鹳鱼石斧图》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 (或称鸟鱼石斧)。
鹳鱼石斧图》分为两个部分。器的左边画了一只圆眼、长嘴、两腿直撑的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图的创作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创作者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鸟、兽、斧的组合并非偶然。图中鹳与鱼面对石斧,寓意着先民对劳动生活的特殊审美气质,与对劳动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们吉祥、平安和丰收的生活。图中的鹳直接用色彩平涂形体,而鱼、斧则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用粗浓的线条勾勒轮廓,转折、起伏、刚柔互用的绘制,以表现物的形态与神情,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 《鹳鱼石斧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
陶绘《舞蹈纹》
这件一九七三年由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绘有舞蹈纹的彩陶盆高14公分, 口径29公分,腹径28公分,底径10公分。盆沿及内外壁均有彩绘,盆外壁和沿部由简单的几何图形装饰,主题纹样绘制在盆的内壁。它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五人,手与手相连,排列整齐,动作协调,头上羽饰均向右侧倾斜,面朝左侧,两腿略弯,呈踏歌状, 下体饰物甩向左侧; 首尾两人外侧手臂绘为两道,似乎表示舞蹈动作频繁之意。每组相邻之间,用多至八条下垂的内向弧线,线与线之间绘制了一形似柳叶的图形。使人联想到先民们在随风飘拂的柳树下手拉手载歌载舞,似乎在欢庆着春的到来与祈祷丰收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