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如何预防和应对孩子沉迷网络?
湖南长沙,6岁男孩因模仿动画片,撑开一把伞就从5楼终身跃下,最后男孩小腿粉碎性骨折;海南文昌,7岁男孩沉迷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偷用家人银行卡充值多达2万;海南海口,9岁女孩,为了在快手平台给主播刷礼物,隐瞒家人打赏上万元……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有1.75亿未成年人正在使用网络,其中看短视频的占比46.2%、看视频的占37.5%、看动画或漫画的占33.2%。面对种种的社会新闻和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沉迷于网络游戏、视频动漫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
很多家长对此都表达了自己担心,担心玩游戏时间过长不仅会耽误学习,更担心会影响到孩子的三观及身体发育。那么,到底为什么孩子们会容易沉迷网络呢?
沉迷网络的原因
·网络世界的“沉浸感”
如今很多网站和软件都采用信息流的展现模式,即连跳转链接都省去了,你只需往下滑动,新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送到你面前。再加上算法的“加持”可以通过你的行为找到对你最具吸引力的内容,做到了源源不断地分发内容。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实际上都在为算法贡献数据,它渐渐的成了“最懂你的人”和“你最离不开的人”。
因此,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往往很难感知到“停止的信号”,这是一种“心理边界”,提醒我们该停下来了。1975年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沉浸理论(flow theory),即当人进入某个情境时,通过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降低人的认知负荷和注意力负担,让人无需反复思考,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即产生了让人舒服的“沉浸感”。
如今各种“游戏化”的学习软件也通过不断切割、打碎、故事化内容产品,让你感觉到舒服,降低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成本,从而让你“留下来”。总的来说,越便捷、越舒服的事物,往往意味着“边界感”的丢失,也越容易让我们沉迷。
·心理需求网络补偿
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当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找替代的满足形式。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往往成绩不好,没什么朋友,甚至缺乏父母的陪伴。
但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不断闯关获胜,还可以拥有“支持者”,这就满足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和社交需求。孩子们在网络世界里获得远远比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心理满足时,他们就更容易沉迷网络。
千禧一代的孩子们习惯通过社交软件联系朋友,而不是拨打电话,他们通过各种APP、小程序获得丰富的新闻、资讯,而不是报纸、杂志。
手机不仅仅是工具,它与我们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更是息息相关。由于手机成了我们满足心理需求的标志物,我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把一部分注意力分给了手机,那就剩下更少的注意力可以花在我们当下面对的人和手头的工作中,这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认知功能都有负面影响。
预防沉迷网络的正确方法
曾经有位家长跟我分享:只要他发现孩子偷玩手机就罚他面壁思过,每发现一次还会扣除零花钱,但是明明惩罚力度已经这么大,可孩子还是喜欢上网,而且好像越来越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强烈的惩罚只能暂时阻止了行为的发生,并不会让孩子心服口服。被忽略的态度,才是行为背后的重要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网络世界往往可以满足孩子的部分心理需求,因此玩手机并不仅仅是一个行为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孩子通过长期的经验所带来的心理倾向,即“态度”。
因此,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不应只是用强硬的手段限制,还需要改变孩子对网络的态度。
·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要用手机,我们让他一分一秒都不用,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为什么使用手机,可以适度的满足孩子的需要。试想一下,孩子除去睡觉时间,一天十多个小时都用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娱乐时间和社交机会,不想玩手机才怪。
家长在生活中如果能安排丰富的活动,比如带孩子参加运动、逛博物馆、参加公益活动等等,让孩子更多地从生活中的渠道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样他对手机的需求自然会少很多。
·培养孩子自控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都容易沉迷于网络,打开购物软件一刷就是几小时,看看直播和短视频,一晃就是一天。青少年是自控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家长可以用一种信任、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网络使用的好处及坏处,怎样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如果采用一味责备、惩罚、断网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受到不信任。我们要让他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承担责任,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独立。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孩子自身特点、环境因素、网络本身的因素都有关系。我们既要从环境入手,建立好的家庭、学校、社区氛围,也要关注孩子的需求,避免网络成为孩子寻求心理需求补偿的唯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