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亲妈「杀死」的顶流?
《脱口秀大会4》她姐也写过几次了。
但进行到现在,她姐最有感触的,其实是徐峥在张踩铃表演之后说的那段话——
“我其实挺喜欢听女性的表演者讲述这女性的一些事情,因为有很多的部分就是在男性的视角里面,是盲区。”
类似的意思,之前张雨绮也表达过。
“我终于在脱口秀上看到一个特别能让我开心的女性视角的一个东西。”
发现了没?
一些进步已经悄然发生,我们似乎已经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我们不止需要男性表达者,也需要女性表达者。
因为当表达只是局限在某个单一的维度、固定的思考模式下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被无形中掩盖和忽略过去。
而当另一个视角出现,某些问题才会显现。
比如之前有一期《脱口秀大会》,鸟鸟讲了这么一个讽刺“妈宝男”的段子。
妈宝有男有女
在这里为了方便
我们就姑且称他为
妈宝男吧
段子一出,台下哄堂大笑。
毕竟“妈宝男”实在是太常见了,而这类人群的讨嫌似乎也成了一个共识。
在互联网上,一搜“妈宝男”这个关键词,与之相关的表述多是这种:
“妈宝男到底有多可怕?”“妈宝男嫁不得”“最可怕的男人就是妈宝男”。
因为这类男性往往没有主见,习惯性把“我妈说”挂在嘴边。
但下一句,鸟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妈宝男”这个看似没问题的表述背后的陷阱:
为什么要叫他妈宝男
不叫他爸废男
很多人一下子就笑不出来了。
是啊,“妈宝男”是有问题。
但描述一个有问题的男性的词语的前缀,为什么是“妈宝”?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名词而已,何必这么较真。
其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也不只是一个名词的问题。
今天,她姐就想顺着“妈宝男”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聊聊这背后的问题。
“妈宝男”可太常见了。
但最常见的地方是哪里?
负面新闻中。
就拿近来娱乐圈中几次男明星的大型翻车事件来说。
霍尊。
因为和前女友的分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平息事态不得不宣布退圈。
事情一出,很多人在吃瓜的同时也开始分析,看起来仙气十足的古风小王子,为何会翻车到这种地步?
而分析方法,似乎也有了固定的套路——
往根上找,分析原生家庭。
《人物》一篇关于李雪琴的报道中,就指出了这种凡事都要往原生家庭找内因套路的泛滥。
李雪琴为什么不快乐?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妈妈太压抑。对于这种曲解和误读,李雪琴很无奈,甚至有点生气,“我极其不希望有人这样写我妈,用最俗套的那种思路去揣测我和我妈的关系”。
《托住那个李雪琴》
在霍尊这件事上这种套路如法炮制。
想知道为什么霍尊会堕落,就看他妈做了什么。
一些古早的采访视频被翻了出来。
妈妈把儿子看得比命还重要。
霍尊妈妈仲小萍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歌手,在霍尊两岁时离了婚,之后为了抚养儿子,她直接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也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子,把妈妈位置放得比天高。
出席什么活动,一会儿看不见妈妈,就会“妈妈”个没完没了。
前女友控诉霍尊的长文里,处处可见他把妈妈的话当圣旨的痕迹。
曾和女友一起规划未来小孩小名叫“糖糖”,因为妈妈喜欢。
小有名气后,霍尊把本来计划买婚房的钱拿去给妈妈在郊区买了别墅,因为妈妈一直想要。
事情闹大,霍尊在朋友圈发小作文道歉,把妈妈排在第一位。
两相结合,一通分析,网友似乎找到了霍尊翻车至此的根本原因——
因为霍尊是一个被妈妈宠坏的妈宝男。
何止是霍尊。
近来娱乐圈翻车的男明星,用这一套逻辑似乎都能找到翻车的原因。
入狱。
是因为他是长期在母亲的操控下成长、被过度保护而逐渐丧失底线的妈宝男。
2016年小G娜女性控诉玩消失,他的借口是:我妈来了,真来了。
2021年,都美竹揭露他的恶劣行径时,妈妈出钱出力上下打点。
妈妈是的万能挡箭牌和保护罩。
罗志祥因多人运动翻车。
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处理亲密关系能力的妈宝男。
毕竟他和妈妈的亲密接触,已经到了在公共场合嘴对嘴热吻的离谱程度。
甚至,算不得翻车的男明星的一些话题的内因,也能找到妈妈身上。
朱雨辰的感情问题迟迟没有着落。
原因是,他有一个事无巨细为他操持生活事宜,且每次都要出面干涉儿子感情生活的妈。
一番总结下来,有人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规律。
不得了了,失德艺人竟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单亲“妈宝男”。
因此,他们失德的根本原因,似乎也找到了源头。
他约炮、强奸、侮辱女性、没主见、没担当、没责任、没底线……
分析来分析去之后恍然大悟:
哦,原来他是一个妈宝男。
他这个一心听妈妈话的妈宝,碰上了一个没有做好工作的妈妈,才有了如此令人唏嘘感慨的结局。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
我们众所周知的妈宝男事件中,妈妈有错吗?
当然有错。
妈妈错就错在,她在养育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地掌握好“度”。
但错的,只是妈妈?
鸟鸟在脱口秀中点出了问题所在:爸爸去哪儿了?
“几乎每个妈宝男,都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明明爸爸也有责任,为什么要叫他妈宝男?”
发现了没?
“妈宝男”这个看似没有问题的表述,其实无形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倾向。
即,我们天然地认为,养育孩子都是妈妈的责任。
明明育儿是父母双方的事情,但在“妈宝男”这个语境下,爸爸是被彻底隐形了的,或者天然地被排除在了这个评价标准之外的。
就像鸟鸟说的,没有人用“爸废男”这个名词来形容这类男性。
又有人要问了,就是因为爸爸没时间管孩子,主要是妈妈负责教育,所以说“妈宝男”没毛病啊。
但这就是更大的问题了。
因为这意味着,“妈宝男”的养成过程中,爸爸这个角色不仅在表达中被隐形,在实际育儿中也是缺席的。
父亲角色在表达和实际育儿中的双重缺席状态,无形间又将育儿这件事,更进一步地推向了母亲这个角色。
因此,一个本就已经逐渐固化的分工,一点点变成了根植在很多人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似乎只是抽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就足以被划到好男人、好父亲的队列里。
而妈妈,则成了育儿最大的且唯一的责任人。
当你是一个妈妈,你天然就要为你的孩子负责。
但,即便妈妈当得好又能怎么样呢?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吗?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这跟当下鼓励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似乎是相悖的。
可现实是,大众对妈妈和没有孩子的女性,就是有两套标准的。
当你是一个没有孩子的女性时,成为一个走路带风的、自信满满的女性是被标榜的。
当你是一个妈妈时,则是另一套标准——
妈妈的人生,彻底和孩子的成长绑定在一起。
“妈妈”这个角色,因为要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就开始被赋予了很多期待和标准。
来自家人的、社会的,以及孩子的。
家人要求你当一个称职的妈妈。
孩子刚出生时,比别家小孩瘦了小了,老公和婆婆话里话外都在点你:都说让你母乳喂养你不听。
社会要求你当一个合格的妈妈。
三四岁带着孩子逛商场,到了半下午他突然闹觉,在商场里放声大哭,怎么哄也哄不好。
你着急忙慌带着孩子往外走,可孩子极具穿透力的哭声还是引来不少人不耐烦的皱眉和侧目,你听着人群中的“啧”声感觉脸烧得通红。
孩子要求你当一个完美的妈妈。
小时候他看动画片,发现动画片里的妈妈总是温柔又美丽,我的妈妈为什么总是会发脾气……
女性带着这一堆标准和期待承担“妈妈”的角色,养好了,是人生逆袭。
比如易烊千玺的妈妈。
但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受到来自全方位的批评。久而久之,她的生活逐渐失控。
她不再拥有自己的事业。
之前《每日人物》曾做过一个关于“顺义妈妈”的报道。
“顺义妈妈”是指北京顺义后沙峪别墅区一带活动的妈妈,这一带号称是中国财富浓度最高的地区。
在成为顺义妈妈之前,她们个个都是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但成了顺义妈妈之后,“妈妈”成了她们唯一的工作。
“顺义妈妈”们已经没有了所谓经济上的烦恼,但依然会被置身于这套评价标准之下。
“如果哪位妈妈太过于有事业心,在这里会被唾弃。不能把孩子交给阿姨,或者随便找个老师带。”
毕竟,事业有成又如何,孩子毁了什么都完了。
也不再拥有自己的时间。
朱雨辰的妈妈的生活,就是为朱雨辰打点一切,“我完全没有自我”。
易烊千玺的妈妈在听了别人家留守儿童的故事后,决心要全程参与孩子的成长。
因此她辞了工作,带着一个人带着易烊千玺北漂。
每周二、三、四中午放学后,她带着孩子耗时两个小时去上舞蹈课,周六日早晨六点,她再带着千玺去少年宫上课。
为了让孩子学好舞蹈,她还给自己交了舞蹈课的学费一起上舞蹈课。
为了让孩子练好书法,她亲自绘制了硬笔书法练字格,摞起来有腰那么高。
甚至,不再拥有自己的名字。
在社交圈里,没有人在意她叫什么名字,她变成了“某某妈妈”。
这种思维模式和评判标准的存在,无形中就逼迫女性必须全身心投入育儿,才能保证确保自己不被批评。
“妈宝男”这个词则更是如此。
一个明明是评价男性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词,前面的前缀是“妈宝”,这无形中是将本就被视为母职的养育责任进一步放大。
而这种放大,无异于是在倒逼妈妈进一步放弃自己的身份,把母职最大化。
但,还要妈妈们怎么放弃呢?
“妈宝男”这种语境下对妈妈这个角色的苛责,已经将妈妈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啊。
育儿本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妈妈已经一个人在这条漫长到看不到尽头的、满是荆棘的路上走了太久。
聊“妈宝男”这个话题,她姐并不是想大批特批那些曾经用过“妈宝男“这个词的人。
把“妈宝男”这个词语消灭,也不会发生什么实质的变化。
我只是想说——
在我们日常的表达中,其实就有很多这种我们不仔细品味就意识不到的陷阱。
这些陷阱本身,其实是一种更进一步地苛责和枷锁。
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这种苛责和枷锁的存在,以及从根本上去给女性解绑。
或许有人要问了,育儿这件事总要有人承担责任。或者说,当出现了“妈宝男”这类孩子,总要有人为此买单。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
妈妈们的表现,跟她们需要承担的劳动强度、家庭关系、丈夫如何对待她们等诸多因素有关。
即,“妈宝男”的出现,并非由妈妈一人育儿导致,而是多方作用的结果。
就拿来说,的妈妈一直是一个强势的存在不假。
但彼时她的处境是什么?
和丈夫离婚之后,这个30出头的女人决定让儿子跟自己姓。
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广州生活,后来又为了孩子去了加拿大,开始了需要背井离乡十年才能获得的移民路。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她都处于一个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没有收入的状况中,儿子是她唯一的生活重心。
她姐无意为妈妈开脱。
只是,当育儿这一件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平衡的事情,只由一人全权操办的时候,有些隐患已经无形中出现。
而这个过程中的问题,甚至一些极端的情况,没有人可以指出,甚至纠正。
悲剧的发生,是一个警钟。
当问题出现,我们似乎总是在习惯性地追问和苛责已经付出了很多的一方。
但不该是这样的。
《随机波动》曾在节目中谈到过法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著名作品《蜘蛛》,让她姐很有感触。
蜘蛛的形象,完美地隐喻了当下母亲面临的真实处境——
“母亲这个角色,总是被要求给她的孩子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撑和庇护。但同时,她的支点,是极其不稳定的、易碎的。”
“当它破碎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责怪女性,责怪蜘蛛为什么没有站稳,但没有考虑到社会没有给女性足够的支持。”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妈宝男”出现之后,去审视这个妈妈做了什么。
我们应该审视的,是那些应该做一些什么,却什么都没有做的一方。
比如她的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父母有没有给女性在育儿过程中提供一些精神或者经济上的支撑?
以及,她的丈夫。
他有没有分担一些育儿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仅仅只做事后诸葛?
她所处的职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有没有给她提供相对自由的育儿时间?有没有提供更有尊严的育儿空间?
甚至,她的孩子。
“妈宝”其实是一个博弈的结果。
是儿子这个角色,在被控制和被服务两个状态中,衡量之后滑向了更安逸舒适的一个方向。
“巨婴”不仅仅是被妈妈一人养成的,强势的妈妈并不总是对应着没有主见的儿子。
他享受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种“照顾”必然对应着某种程度上的权利的让渡——比如,话语权。
这些都是育儿过程中需要承担责任的一方。
被需要的不只是妈妈。
以及,妈妈不会永远被需要。
“妈妈”这个角色,只是女性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是女性的诸多身份之一,不是全部。
点在看,希望每个女性/妈妈,都能早日意识到,自己可以不被需要。
到那一天,我们迎来的将不仅仅是女性的解放,还是两代关系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