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现代化理论 | 现代化是具有时代性的现代化

《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罗荣渠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文中标注引文皆引自本书。

作者:高志奇,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人类文明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文明中心也会发生转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主要在于战争不断,宗教束缚了人的思想以及严重的传染疾病——黑死病对欧洲人健康的威胁。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就是因为欧洲社会存在的弱点最终造就了工业革命,使西欧国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继而由世界的边缘上升为中心。不仅如此,西欧国家还走上了扩张道路,到处寻求原料产地和市场。西欧的现代化属于内源型,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西欧封建王权的加强,并没有影响商业的发展,反而使商业发展有了更可靠的保障。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重商主义又形成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世俗“天职观”,无疑成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现代化一经产生,便一发不可收拾,它的影响前所未有,使生活于“以农立国”的国家再也不能闭关锁国。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超越现代化等,是当今所有国家都要面临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然而步入近代之后,中国落后了。中国的落后不仅在于科技,更在于制度和文化对现代化有着不可估量的阻碍作用。重农抑商基本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而以维护农业立国所建立的官僚制度也仅仅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当英国人的炮舰对准中国的大门时,晚清的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依旧认为西方人的“奇技淫巧”不足挂齿。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不仅打进了北京,吓跑了皇帝,更直接火烧了圆明园。至此,清朝统治者才被打醒,被迫掀起所谓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如果说荷兰人侵占台湾,葡萄牙人强租澳门可以所作是走上现代化国家粗暴的侵略举动,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则是在正式告诉中国,中国已不是世界中心,现代化不可避免。遗憾的是,清政府并没有紧紧抓住这以不友好方式展示的现代化机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器物的现代化,然而,与日本的一场海战,证明了器物现代化的失败。之后进行维新变法,又中途夭折。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进行预备立宪,着手改革。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立宪运动戛然而止。辛亥革命由于领导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注定其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强盛之路。实力决定一切,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终被袁世凯摘得,而袁世凯没有顺应时代之势,硬是谋想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死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随后,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北伐尚未成功,蒋介石又背叛了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人。蒋介石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形式统一但依然处于新军阀割据的状态。在国民政府还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时,日本又侵略中国,打乱了中国正常发展的秩序。从1840年到1949年近110年时间,由于国家内乱、政权不稳和列强入侵,再加上尤其“缺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P383),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步步维艰。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于真正实现了现代国家的重建,自此正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与历代封建王朝相比,晚清的外患是前所未有,而内忧亦是历史趋势,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还在运行。或者可以说,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清王朝也会与其它王朝一样,在内忧的冲击下灭亡,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一部中国的现代化史,就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的战争史。这个战争既有对内,也有对外,但主要是对外,因为外来侵略与威胁,不仅让中国半边缘化,更让中国半化,使国家主权不再完整,任人宰割,受人欺负。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战争的夹缝中进行的,就连正常学习都学不安稳。可见,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如此的不易和艰难。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得益于民族独立,现代国家的重建。但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顺利,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在探索中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走了不少弯路,且以后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如何克服困难,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鉴于此,我们就有必要读一读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凝结了罗荣渠先生十年的心血,是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奠基之作”(P419)。与1993出版的《现代化新论》相比,增订本增加了《续篇》,“《续篇》是在罗先生不幸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编辑而成的”(P419)。《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对现代化的概念作了详细解释,还对各国现代化的过程情况作了详细介绍,更抓住了中国现代化的脉络,找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发现了中国现代化极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危机。遗憾的是,罗荣渠先生不幸于1996年去世,他的去世,使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停留阶段,在弥留之际,他根据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大胆预测了21世纪可能会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诸如“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生态危机、精神危机等”,现在这些矛盾和冲突确实如罗先生的预言一般,都已经成为现实。因此现代化不是完美的,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更难以解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自英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后,欧美各国紧跟其后,随后通过野蛮的方式向世界扩展。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一种发展趋势犹如现代化这样强烈和势不可挡。对所有国家来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基本相似,即实现国富民强。但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一定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国的国情是不同的。不同的国情,选择相同的道路,只会走更多的弯路,甚至会使社会发展停滞和倒退。国情的不同、道路的不同,注定现代化自有其特色。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现代化道路各有其特色,而对于同一国家来讲,其所处时代的不同,注定其现代化具有时代性特征。要随着时代之变,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尽量避免现代化产生的问题,使现代化与时代性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可见,现代化的概念是变化的,不是静止的,更不是唯一的。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同样也需要理论指导。中国搞现代化的时间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到现在也已近160年。曾经因为民族危机,理论界也好,革命者也罢,都把救亡图存放在第一位,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这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不相符的。“中国搞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运动却没有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备尝‘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罗荣渠自述)。罗荣渠先生对于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所以“他认为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着手去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当前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罗荣渠自述)。这个研究课题今天依然需要继续,我们太需要在比较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特色道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走极端,要么彻底否定自己,崇洋媚外;要么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优等文化,无需学习西方。历史的实践证明,走极端都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离开本国文化的现代化,也不存在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就可以实现现代化的捷径。

“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行动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的现代化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P012-013)。不难看出,广义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然的趋势,而狭义的现代化则更多是一种人为的过程。自然的趋势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虽不缺乏人的干预与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是在迎合趋势,它没有预定的目标,只有顺其自然的发展。人为的过程,则是定目标,先学习后实践,可是如何学,才能学到现代化的真谛,则因国家而异,比如日本就学得很成功,而晚清的中国就学得很不理想。或许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强,阻止了现代化的蔓延,因为传统的儒家文化被统治者用来维护皇权,这种自私的想法一直不曾改变。在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中国丧失了维系统一的文化纽带,陷入了一盘散沙的状态,再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使城乡分割进一步拉大,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最为致命的则是近代中国政权不统一,主权不完整,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晚清的中国在历史的机遇面前错失了良机,最终使近代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由此可见,不断学习,发展自己,才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西方的现代化思想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从人类文明与和谐的角度来看,确有其不足,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又不能忽视其重大意义。理论思想是为实践服务的,古典时期的社会学家,基本都持进化论思想,而西方国家的行动正是进化论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西方国家的行动扩大了现代化范围,将世界真正联系起来,同时也给被动输入现代化的国家带来过深重灾难。殖民体系的建立,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不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吗?现代化在二战结束后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所梦寐以求的,西方国家倡导的现代化其实就是欧美化,这夸大了欧美化的功效,也充分证明“现代化理论是乐观的社会进化论思潮的产物”(P025)。乐观容易忽略问题,过于认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如果这样做,就必然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历经重重困难,举步维艰。完全照搬现代化理论的国家后来遇到的困境即是证明。由传统步入现代,确实便于理解,省了不少事情,但是对社会的划分却太过简单。对不同国家来讲,传统是各有各的传统,除了现代之外,剩下的都用传统这个抽象名词来概括,毫无疑问,这样做确实容易忽略掉不同国家差异性,即忽略它们独有的文化和国情。一元单线思维严重脱离实际,如果一元单线是良方的话,那就不用学习,需要的也仅是时间,甚至就不会出现不同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存在时间上的不同。如果说一元单线不可取,那么一元多线是否就可以解决问题呢?这主要取决于对现代化的认识。不可否认,现代化有共性的一面,但也不能因此就不见它的特性。实际上,没有两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两个国家经历相同现代化过程的洗礼,就注定会有相同的现代化结果。所以,现代化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今天应该是多元多线。

在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之后,罗荣渠先生认为“可以设计出世界通史的新的写作架构”(P065)。希望史学方面的专家能够完成老先生的这个夙愿,更重要的是,新的架构会让人们对历史有新的认识,从而能抓住现代化的脉络,对现代化有更正确的认识,这对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至关重要的。除了西方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化理论之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更有其可取之处,“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提出的唯物主义解释是他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重大贡献”(P080)。需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并不是孤立的,它也会受到其它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生产关系更的具有能动性,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凭借政治权力建立一个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一定总是相符的,它们的出入和不符,也同样可以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个总的趋势。“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控制与支配的能力的一个飞跃性提高,这一飞跃归根结底发展了社会的功效理性,扩大了社会的自主性,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P121-122)。要取得这样一个巨大的进步,需要的不仅是追求现代化的勇气和能力,更需要的是对现代化有准确的认识,要明白现代化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现代化不同于曾经的欧美,甚至也不同于昨天自己预定的目标。现代化是动态的,一直在变,要以变应变,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要将自己积极的文化因素调动起来,使其与现代化融合起来。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其举动首先是应对外来威胁,其现代化基本要经历一个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规范会迅速解体,而现代规范建立的速度跟不上传统规范解体的步伐,社会于是进入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容易失序,问题也往往比较多。所以,后起的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机遇和经验是不少,但挑战会更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后起的现代化国家,由于有经验可供借鉴,自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却也可能因为速度太快而摔倒。

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绝对是一本研究现代化的“经典之作。随着罗先生的去世,现代化研究,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成果也不突出。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中多次提到新的研究课题,基本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思路和重点问题,需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对于中国的发展,老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须戒骄戒躁,把握好跨世纪的新模式转换,牢牢抓紧时代的机遇,绝不要再犯历时性的大错,特别不能再犯胜利冲昏头脑的错误”(P343)。中国发展到今天,成绩是举世瞩目的,“民族耻辱的洗雪,民族自豪的重建,将引起危机意识淡退而大国意识上升”(P345)。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危机意识不能丢,中国现在虽是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要高度警惕近百年来追求民族富强潜藏的历史情结——‘大中华中心主义’情结——在大好形势下变相复萌”(P345)。不忘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告诉我们,现代化必须要有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今天我们树立核心意识,坚持以党中央的领导,站在现代化的角度来理解,不就是为了更有效推进现代化吗?四十年改革开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忘纠正问题,使国家越来越强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美好。新时代,只要坚持以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2020年即将到来,坚信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时代性是客观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这个时段的现代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