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士兵都有盔甲穿?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哭晕了
我们就来看看 ,到底哪些地方,他以为真实,其实压根不是史实。
电影里:首先两军对峙,将军一个指令下,战士们整齐地列好了方阵。再然后,费了老大的劲儿才排齐的两军开始进入大乱斗模式。这就是典型的《勇敢的心》的调调……
现实是:尝试这种战法的小白鼠们无一例外都扑街了。马其顿和罗马的军队打败凯尔特人不是靠愣头青的单打独斗,而是靠专业的、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
古代很多战争,确实是需要排列方阵或圆的阵形的。《史记 宋微子世家》里就有这样的描写啊——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我们不去追究宋襄公到底是真正的君子,具有后世所难见的贵族精神还是如有些人嘲笑的那般,乃是傻蛋——我们只说,至少在宋襄公的时代,中国人打仗 ,是要排列布阵的。差不多同时代的古罗马,在很多电影里,他们打仗,也是在布方阵的。难不成,那些电影的历史顾问,都犯了同一个错?
电影里:自带不死特效的主角们在看到尸横遍野的战场后,心生感慨道“我们真是幸运啊。”、“我们一定要活下去啊。”而敌军肯定会杀得只剩下一个或者有几个苟延残喘的想要逃走。
现实是:战争肯定会有死亡,但是上了战场的人也不会全部死绝。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绞肉机般的战争中,伤亡率也只有约为40%。光荣战死在战场上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由于疾病或者被抹脖子了……在短兵相接的时代,阵亡的士兵就更少了。大家都像人型罐头一样穿着厚重的盔甲,用剑和矛完全戳不死。
这家伙显然把战争和战斗(战役)能搞混了。战争一打可以很多年,英法之间,不是有打打停停的百年战争吗?前前后后要派很多人,确实是不可能所有人都被打死的。但战斗就不同了,它不过是战争中的一个阶段,派上去的人有限——哪怕,如二战当中,动辄百万德军苏军同场厮杀——一场战斗下来,死亡率可以是极高的。甚至全军覆没,一个不留。只余销烟滚滚,残阳如血,乌鸦野狗成为主角——至于说冷兵器时代阵亡更少,原因是大家都穿盔甲,兴兵反明的努尔哈赤已哭晕在茅房了——可怜我起兵的时候,才十三副遗甲啊……你怎么士兵都有盔甲穿说得像儿戏一般呀!
电影里:两军对战是常有的事。几乎每个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都像是打了鸡血,感觉不潵掉身上的最后一滴狗血就不配是个战士。就算是不愿意上战场的士兵,硬着头皮也得上。
现实是:大部分士兵从来没有想过杀人,上场杀敌也是能逃就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方就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到20%的人会主动开枪射击敌人。剩下的人表示他们是服从长官命令的好同志,长官让他们射他们才射。
大部分士兵从来没想过杀人,这肯定是对的。只有疯子,才会有事没事想杀人玩。战争对士兵而言,基本都是被迫的。然则既立于战场之中,那就得猛打猛冲。什么能逃就逃——不排除,确实有逃的,在德军的强大压力面前,当年的苏联军队,得有机枪组成的督战队才能往前冲;但这可以理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没训练几天,就被送上了战场,甚至是两人共用枪和子弹,能不怕吗?但若说什么能逃就逃,绝对是对士兵的勇敢的诋毁——至于那个调查,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就是语焉不详。打起仗来,长官不下令打,你就开枪,你是找死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啊。不该打的时候,你乱开枪,过早的暴露自己力量与位置,那还要指挥的做什么?
我觉得,他之所以对战争如此想当然,自然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好吧,我宁可听到有人乱策,也不希望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