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什么?是不会摸鱼
近日,有个这样的问题上了知乎热榜第一,「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摸鱼哲学】,拒绝努力的年轻人真的比老一辈活得更加通透吗?」
提问者是一个刚入职一年的职场新人,他十分努力的工作,为的是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但在同事看见他如此拼命之后,劝他用不着这样努力,不管做多少事,也只有这么点薪水,并给他看了一个名为‘推拿熊’的微博博主的文章,文章里主要是一些号召年轻人上班摸鱼的思想,他看了之后十分的吃惊,因为这与他的父母教育他要认真工作的理念相违背,并且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上班都在摸鱼,他开始疑惑,上班摸鱼拒绝努力是一种活得更通透的心态吗?
看到这个提问,我也充满好奇的去搜索了一下这个名为‘推拿熊’的微博博主,想对他所宣扬的摸鱼哲学一探究竟,在他长篇的论述中,我被这样一段话吸引了:
摸鱼本质上是一种人生态度,就是敷衍着随便活一活,放过自己同时也放过他人的人生哲学。因为比起工作、求学、赚钱点,人生有太多来不及回不去的时刻。我想,来人间一趟,晒晒太阳,体验几场大梦。
人生不需要有刻意的规划,该发生的迟早会发生。我知道我可能随时死掉,而这才是我活在当下保持轻松的要诀。
我想他的摸鱼哲学能够瞬间爆火的原因也在于大部分人都体会过努力付出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的委屈,公司企业不断的榨取个人的剩余价值感,无论跳槽到哪里,都会面对一样境地的无助,以及阶级的固化造成的阶级壁垒,使得各种竞争都充满着不公平的无奈。
每一个信奉摸鱼哲学的人,应该都有过这个职场新人初来乍到时的冲劲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但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发现仅凭一腔热血去工作是没有用的,特别是没有任何资源支持的底层年轻人,在经历了这些打击后,便开始寻找一种能让自己取得心理平衡的方式。
然而摸鱼这种状态,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和不够完美的自我的接纳和包容之心,更是勇于对【必须努力必须做出一番成就才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样单一的价值观发出挑战和质疑。
说到摸鱼,我联想到了【丧文化】,丧文化这个概念的起始于日本,日本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叫做《低欲望社会》的书来解读丧文化这种现象,年轻人陷入低欲望的状态,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尝试后发现依然无力扭转自己的境遇,所创造出的一种看似消极,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的应对方式。
但是不同的人面对现实的打击的做法却不尽相同,有人将载满市民的公交驶向河里、有人持刀挥砍年幼的孩子,用伤害无辜他人的方式来泄私愤。有的人喝下毒药、跳下高楼,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眼前的困境,或许他们都以为这些极端选择才是唯一的获得解脱的办法。
那么没有走向极端的大部分人呢?生活再难,也还是要生存下去的吧,那么不如寻找一种更适合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接纳生活赋予自己的所有,不管喜怒哀乐。
不论是摸鱼哲学还是丧文化,本质上也都是一种自我防御,避免再受到重创,对于自己无力掌控的外界因素,也就随它去吧,不过自己要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相比迁怒于无辜之人或自行了断,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压力,随机应变随遇而安的态度,才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负责任的体现。
然而,也会有一些反对者出来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处于摸鱼状态,那么这个世界还怎么进步、怎么发展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寓言故事:[小马过河]。
小马来到一条河的面前,准备过河,这时候,小象、小松鼠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小象说河水很浅只到了他的脚踝可以放心过,小松鼠却说,河水深得差点要了他的命,千万别去。
看起来这两种不同的建议各有各的合理之处,但对于没有亲身实验的小马来说却都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正如在知乎提问的这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在他还没有经历失败的时候,就有已经失败过的人去建议他,大家都在摸鱼,你也摸鱼吧,并且事先预设一个坏的结果来恐吓他,让他放弃努力。
可是未来依然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不顺利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必定会面临同样的困境。毕竟在丧文化流行的大环境中,依然还有年轻人在成功,在不断的崛起,摸鱼自然是轻松的,但它也只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而不是我们的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不应该陷入到本末倒置的思维里。
不论时下在流行什么观点,人们都需要懂得根据自身情况来识别和选择,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