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宿命观

不论是《百年孤独》中独特的时空处理模式、象征符号的大量运用所创造的光怪陆离又深邃孤独的马孔多,还是《红楼梦》中层层细密编织的中国封建社会缩影、绚丽又哀伤的大观园,虽然具有迥异的民族风情,但都给人一种宏大而虚幻的体验,这背后是同样运用宿命色彩所产生的效果。本文试分析在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古典小说这两种笔法下,“宿命”这一元素的具体应用、表达效果的异同。

在《百年孤独》中,“宿命”具体通过两种方式设置。其一,是家族人名的世代重复所造成的轮回感。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代代名字相同,男性均叫奥雷里亚诺或阿尔卡蒂奥,女性则叫阿玛兰妲和蕾梅黛丝。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而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家族中的人物名字在重复,人物的行为也在重复。因此无论是殖民地时期新大陆的探索、军人专政时期的无休止战争、休战后的工人阶级斗争结果被彻底抹去痕迹,贯穿拉丁美洲的魔幻历史,在马孔多这个与世隔阂、与现代文明隔阂地方,时间在回转,事件在复发,一切仿佛在原地打转。个人逃不过个体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逃不过家族的孤独、马孔多与拉丁美洲逃不过居于世界中自身的孤独。其二,是对于“羊皮纸卷”的设置。吉普赛人梅尔吉阿德斯极早就留下了布满未知文字的羊皮纸卷,但仅在百年之后才被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完全破解。原来,家族所有的历史早已事无巨细地记录在了羊皮纸卷上,羊皮纸卷最终破解之日,就是家族消失殆尽之日。

与羊皮纸卷的设置类似,《红楼梦》中的宿命观是通过大量的谶语表现的。突出之处在于,《红楼梦》中的谶语包含判词、灯谜、戏文、酒令等各种形式,深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琐碎的线索来暗示人物的命运。从艺术手法上来讲,羊皮纸卷像是一种延迟结构,将谜团集中在一点上,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而未决,延长了张力直至故事结局;谶语则在故事一开头就通过判词的方式道出,后续各种灯谜、戏文、酒令则像细密的针,回环反复、相互呼应,总是在繁盛至极时给人以隐痛,令人隐隐心忧却又无法完全参透。更进一步,不同于《百年孤独》,《红楼梦》中的因果宿命来源被具象化了,呈现为太虚幻境。

深究两书宿命元素背后的文化内因,也各具特点。《百年孤独》借以展现宿命的时间处理手法来自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传承。“现代派作家认为时间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物理时间’或者'空间时间’,而是'心理时间’或'纯粹时间’。《百年孤独》把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混合起来,将残酷的历史现实抹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打破了主观和客观的空间界限”。[1]《红楼梦》的谶语则与中国传统的谶语文化和宗教精神密不可分。谶纬在先秦两汉萌芽后,逐渐从政治上发挥用途转移到在文学上实现艺术价值,早在《春秋左传》中就含有大量的谶语叙事成分,《史记·陈涉世家》中也提到了吴广假学狐鸣“大楚兴,陈胜王”来拉拢人心的情节,这一传统又慢慢渗透到元明清戏曲小说的创作中,在《金瓶梅词话》、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十分常见。另者,《红楼梦》开头一僧一道的组合和《好了歌》早已展现了佛、道的融合,“飞鸟各投林”的宿命观点也颇有佛教色彩。这两种宗教思想的有机结合对于《红楼梦》的宿命观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全局,尽管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笔法大有不同、文化基因迥异,但文学作品中关于宿命、时空观念这些元素的研究其实是广泛存在的,且有时殊途同归。

从表达效果上看,虽然两部作品中“宿命”这一元素的应用在完善人物形象塑造、推动情节发展上有着相似的成功作用,但值得体味的是,二者在构建小说结构上十分迥异。私以为,《百年孤独》中构建的是一个环形结构,由于事件似乎总在重演,未来、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一百年仅是一个循环。这种封闭的环形结构为主题的表达——孤独搭好了框架。反观《红楼梦》构建的是一种线性结构。这种结构深入微观是由各种密密麻麻的网相互交叠编织而成的,而跳到宏观则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网中的各个主体无一例外地一步步迈向毁灭,直到时代落幕。似乎还有一条与世俗这跟线平行的另一根线,即太虚幻境。这种天王地府的平行空间设置是符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概风格的,而整体线性的发展为对于末世封建社会的命运的思考奠定了基调。

虽然在细节上分析两部作品对于“宿命观”的应用有所不同、各有精彩,但回归到这种表达方式想要传达的主题这一本质问题上,又都是殊途同归——对于本民族的悲剧与局限性的思考认知。《百年孤独》中拉丁美洲逃不出的孤独背后真正想探讨的,是贫穷落后、愚昧守旧、与世隔绝,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消化不良、又无法在炸掉的旧根基上建立新文明、只能在支离破碎的传统中拢起一捧回味旧时代温存这一困境下民族振兴的前路茫茫。《红楼梦》中一切不可避免地滑向悲剧与落幕的背后,是封建社会的没落下的个体悲剧、社会悲剧、伦理悲剧和存在悲剧,是各种冲突的无法调解。虽然曹雪芹在叹息中把这一切归为天命,不乏消极虚无的心态,但这部巨著对封建社会种种矛盾冲突的全方位揭示,对每一个中国人思考古代中国以及本民族现代精神的出路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宿命观”的应用本身即是一种反思。


[1]王焮:《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第16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