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怎样长大的?
*本文含剧透,介意勿进
去年《悲伤逆流成河》上映,对于这部号称“国内首部校园霸凌题材电影”,我们给出了很不留情面的评价(回顾戳)。
果不其然,被“社会意义”的捍卫者们给“你行你上”了。
旧文特意对亲历过校园霸凌的观众们寄言:
你们值得一部更好的、更有诚意的校园霸凌题材电影。
这不,《少年的你》来了。
同样是青春小说改编,《少年的你》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电影才华如何化庸常为神奇——
抛弃柔光滤镜和MV叙事,大量的手持特写让我们感知少年的每一寸动荡不安。
偶像不惧出丑,褪去粉饰的糙污脸庞上,演艺天赋者的真诚与灵气溢满银幕。
合理的剧本改写,将冷峻的社会写实和纯烈的青春爱情,做到了最舒适的平衡。
无论你是想单纯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追求社会题材的重量;
无论你是期待偶像的表演突破,还是想邂逅青春期的暧昧心跳......
《少年的你》都能够满足你。
也有不屑本片者,将《少年的你》类比郭敬明的45度角忧伤。
虽与《悲伤逆流成河》一样,都是女主被霸凌的故事,但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当郭女郎哀叹“为什么别的女生用的卫生巾都是香的”,流露出弱者对强者的艳羡目光时;
千疮百孔的陈念坐在审讯席上,对大着肚子的女警官,也是对整个成人世界发出了沉痛的质疑:
你敢让你的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吗?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纯净脆弱的女生被霸凌到自杀,保持沉默的人安然无恙,展示善意的人成为下一个狩猎目标。
被侮辱的人坐在了审判席上,施暴者却被轻易放过。
当一切变本加厉的时候,本该维护秩序的大人纷纷缺位,一无所有的弱势少年靠犯罪保护了另一个弱者。
而这时,正义却适时到来。
对现实世界的荒谬与错位进行批判,决定了《少年的你》有着更为沉稳扎实的基本盘。
在校园霸凌这个题材上,《少年的你》明显走得更远。
它没有把施暴者作为符号化的反派,而通过各自家庭的快速勾勒,道出了施暴少年作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事实;
▲霸凌三人组
它还用有心无力的老师和警察角色,戳破成人世界无处不在的无奈妥协和原则丧失。
甚至那些冷漠、自私、从众的围观学生,也在深深拷问唯分数论的教育体制的某种缺失。
▲胡小蝶的拷问: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甚至,《少年的你》比校园霸凌还要走得更远。
如果你看完这个电影,隐隐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是因为它触碰并放大了每个人在少年时代叩问自己无数遍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长大成人?
如果说A面的青春故事,中心句是那句守护宣言:“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那么B面的成长故事,中心句则是那句无助疑惑:“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片中郑警官对陈念说:长大就像是跳水,你闭着眼睛往下跳就行了。
至于跳下去是“死伤”,还是“无恙”,大人不会告诉你。
陈念和小北的伤痕累累,不仅仅是暴力作用在他们身上的痕迹。
更象征着他们作为少年,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所受到的伤害。
这个伤害,可能会是显性的身体上的——暴力伤害别人或者被暴力伤害;
也可能会是隐性的心理上的——纯真的扼杀以及价值观的扭曲。
▲少年自杀、杀人,伤害别人、自我伤害的新闻向来层出不穷
成长并不是一夕之间的结果,它是无数起伏不定的内外力相互挤压的过程。
用青春的黑暗面,来关照少年成长中的撕裂和动荡,让《少年的你》起始于校园霸凌,却不止于校园霸凌。
01.
少年,可以是混蛋,也可以是天使。
陈念和小北是保留了纯真、勇气和善良的少年,那些施暴者和围观者亦是。
缺乏认知经验,少年行事总是不知轻重。
喜欢谁,可以像小北一样舍命充当守护天使;
憎恶谁,可以像魏莱一样肆意凌辱他人。
喜欢太沉重,“玩”得也太过。
少年这种不加掩饰、不知轻重、不顾后果,成年人通常无法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小北和陈念的联合欺骗,能够蒙混过关的原因。
仅仅因为青春期的喜欢,就抵上一生,这是成人世界里不会存在的疯狂。
只有刚刚毕业、尚保有一丝理想主义和少年气的郑易能够理解他们:
“我和你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所以郑易极力劝阻陈念,当她长大成人,一定承受不住这份别人为自己所做的牺牲。
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念,少年像漩涡中打转的浮萍。
何去何从,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小北和陈念,除了落单、被欺侮的共性,实际上一开始代表着两种价值观的撞击。
13岁就被遗弃社会的小北,信奉“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本事被欺负,另一种是有本事的坏人”。
他相信暴力可以保护自己。
优等生陈念虽然日子穷苦,但仍有个努力照顾养育她的妈妈,一心想考到北京脱离社会底层生活。
她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街头生活和校园生活,给他们奠定了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但这显然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
没有知识,小北永远只能做薪酬都无法得到保障的黑工;
缺乏力量庇佑,陈念也只能在面对侮辱与损害时逆来顺受。
他们曾试图联结起来,一起对抗外部世界的恶意,只不过无论是以暴制暴还是高考成功,都逃脱不了命运的重锤。
命运里,不仅有偶然无法自控的东西(失手杀人),还有强大得无法撼动的东西(社会阶层)。
他们唯一可以对这个世界做的,是最终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也就是彩蛋里的温馨一幕:多年后,做了老师的陈念送敏感内向的小女孩回家,而小北守护在他们身后。
不被世界的恶意改变自己善良的底色,这是少年面对成长的一种回答。
再比如霸凌三人组,每个人都跟自己的家长产生了一一对应的镜面映射。
主谋魏莱有一个漠视他人生命和尊严、精致利己主义的贵妇妈妈;
打人最凶的跟班1号有一个酗酒、家暴,需要她去照料的父亲;
懦弱从众的跟班2号有一个出事就跪在地上求饶的软弱母亲。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塑造,是影片对霸凌原因归结的一个最为直接明确的点。
直到最后,跪地求饶的魏莱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
她只是害怕被人告发,影响了自己的家庭和谐和光明前途。
那些有钱人认为钱可以摆平一切的价值观,惹得陈念彻底恶心反胃,最终酿造了悲剧。
高考失利复读,父亲能一年不跟她说话,犯错作恶,母亲不担心她的心理健康,只在意她未来能否巩固家族阶层。
在一个功利、冷漠的金丝笼里长大的魏莱,其实早就注定没有未来。
对世界的恶意有样学样、快速同化,这是少年面对成长的另一种回答。
在某种意义上,守住了自己的陈念和小北,才是这场成人式的幸存者。
而那些诉诸暴力和冷漠的少年,才是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被损毁的那群人。
02.
“等高考完,我们就变成大人了。”
不仅因为18岁是法定成人年龄,还因为“高考改变命运”这一少年被灌输的根深蒂固的思想。
对命运的掌控感,似乎就是成人的最大标志。
然而看看影片中出现的那些成年人的面孔,就知道成为大人,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掌控命运。
不管是抛弃儿子的小北妈妈,还是忙于生存的陈念妈妈,更不必提养出霸凌三人组的失败父母。
该为受害少年负责的他们,自己的背后也有一个无法自控的人生。
▲白头发象征着成人生活的不易
而警察和班主任的角色,则披露了体制机器下,成人身处其中的无奈和不自由。
黄觉饰演的中年警察老杨代表着成人的圆融世故。
多年的办案经验,让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情的利弊,并劝诫年轻同事“这事儿不好办”。
他所说的霸凌案件中“警察找学校,学校找家长,家长最后说:我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打工,见不了孩子两次”的逻辑怪圈,的确揭示了一种无奈的现实。
但或许他也在用这种无奈,减缓自己不作为的心理负担。
怀孕的女警察则把专业度视作最大真理,这点从她面对郑易感情用事时的大发雷霆就可以看出来。
专业的确可贵,只不过在对陈念一番咄咄逼人的问讯中,让她严重缺失一位母亲该有的母性。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女警察对于自我逻辑的笃信不疑,都让她无法拥有执法者该有的同理心,以致对一个遭受欺侮的少年进行高高在上的说教。
最好的大人也许就是郑易这个样子。
未被世俗打磨光滑,心里还有着情感的温度和对正义的追求。
然而年轻的他,也只能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对无法保护的陈念充满歉疚,执着地试图去减轻两个少年所受的伤害。
陈念的班主任呢,鼓励了陈念的揭发行为,可以看出他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但是在此过程中,高考最大的利益优先,也让他有了和稀泥的行为,才让魏莱她们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
最终,整个霸凌事件中,两个最有良心的成年人,在工作中受到了处罚和波及。
少年为何堕落?
对此作出回答的,应该是成年人。
少年为何霸凌?
对此推波助澜的,是整个成人社会。
少年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预演,成人世界是少年世界的未来形态。
少年世界的残酷从何而来,归根到底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
当成人世界里,错误得不到纠正,正义得不到伸张,成功利己成为天经地义,善良正义闭口不谈。
那么最终,少年就必然是这一畸形社会法则的受害者。
如果有本事的人不坏,没本事的人也不会受到欺负。
不成为自己讨厌的大人,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奋斗。
《少年的你》是一部真正有少年感的作品。
不仅在于对青春心理的细腻捕捉,更在于它充满了少年的怒气和怀疑。
陈念和小北这种弱者之间的守护有多动人,就越让我们对强大的成人社会产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