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在流量剧头上第一盆冷水,够凉
最近有个大新闻——
爱奇艺正式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
“告别唯流量时代!”“改变唯数据竞赛现状!”态度分明的爱奇艺,再一次领跑行业。
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对观众来说,就是在爱奇艺的平台上,再也看不到几十亿上百亿的夸张播放量数据了。
好消息?好消息!
为什么好,后面再说。
其次,对于爱奇艺来说,放弃显示播放量,看起来像是自断财路。
以前用事实说话,现在用数据说话。对于一部剧来说,可供参考的最直观的数据,当然就是播放量了。
播放量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钱。
爱奇艺爆款网剧《延禧攻略》,累计播放量为163.1亿,昨天实时播放量仍有2.0亿。
数据来源:猫眼
什么概念?在下半年上线的剧集中,《延禧攻略》的播放量遥遥领先第二名《扶摇》14.2亿。
在下半年上线的网络剧范围内,《延禧攻略》更是远超第二名《沙海》将近120亿次播放量。
虽然《沙海》仍在更新,但二者上线时间相差无几,也就更能说明何为爆款。
再从爱奇艺的角度来看,少了播放量作为依照,也就少了和广告主谈判的重要筹码。
看起来,爱奇艺办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天下苦流量久矣,不论如何,发出对唯流量论的质疑,总是大快人心。
影视圈一直都有两大论——唯播放量论和唯票房论。
讨论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好坏,总有人拿播放量和票房为作品站台。
豆友在《前任3》讨论区发问,为啥票房高,评分低
不难理解,电视剧或电影,只要进入市场,就都带有商品属性。
因此,“购买人数”就成了其他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所以,在爱奇艺公布决定后,马上就有人问了,没有播放量作参考,那我怎么知道哪部剧好看?
把播放量奉为圭臬的,不仅是观众,这是一个制作方、平台、资本、观众共同促成的局面。
有些作品,影视创作者想拍而不敢拍,因为播放量和票房。
有些作品,视频平台和影院根本不给排,因为播放量和票房。
有些作品,我们观众想看却看不到,还是因为播放量和票房。
最终从上游到下游,无形被左右,越来越保守。偶尔有个把胆子比别人大的,死得也比别人惨。
市场泛滥的清宫剧,流量明星主演的烂俗剧就是真实写照,一个套路拍到烂,观众不是爱看吗?那就可劲拍吧。
这就是我们影视圈大环境的现状。
播放量虽然是对作品片面的价值判断,但对于视频网站,仍有着重要意义,为什么爱奇艺仍然决定关闭播放量的对外显示?
其实在“唯播放量论”主流环境下,频出爆款的爱奇艺既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还兼具着受害者身份——频频被“刷量”等恶劣行为,挡了财路。
也就是说,爱奇艺看似自断财路,实则是自救。
近几年,视频网站开始扶植更多网剧网大公司,不再是一口价买断内容版权,而是采取分账的模式互利共生。
简单来说,就是平台跟合作方(制片方、宣传方等等)分猪肉,播放量越高,合作方分到的猪肉越多。
广告主是提供猪肉的一方,本来播放量越高,给的猪肉就该更多。
但对于那些刷出来的播放量,广告主看在眼里,自然不会为此付出成本。
所以,面对刷量的行为,最受伤的还是视频平台。刷出来的高播放量并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利润,反而因为分账模式,自己还要倒贴钱。
和其它平台争流量,导致恶性循环,更是不利于平台本身和市场发展。
爱奇艺在此时抽身,是一招险棋,也是形势所迫下的必要决策。
反对外部刷量,是众多视频网站的共同立场,但统计播放量机制的不透明,也给了他们无孔不入的造假余地。
数据来源:猫眼
2017年网络播放量前三名电视剧,《楚乔传》457.9亿、《三生三世》450.8亿、《人民的名义》318.1亿。
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上网人数达到了8.02亿,以此为基数来看播放量,仍然多得令人咋舌。
别说中国,哪怕让全世界74亿人看,都得翻来覆去看个几遍。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播放量,到底是怎么计算的?
绝大多数视频网站所显示的播放量,并不是正片播放量,而是这一个专辑的播放量。
也就是说,只要是《延禧攻略》这个专辑里的视频,无论是正片、预告还是花絮,只要观众点了看了,就都算成播放量。
举一个反例,优酷虽然也是正片、预告、花絮组成的专辑形式,但每条视频都有其独立的播放量。
这么一说,好像高播放量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还有更离谱的,当你点进你曾看过的一个视频,就相当于你为这段视频贡献了俩播放量。
无限叠加,就是这么个理儿。
总之,盲目信奉播放量,不是健全的市场生态。
制片方信奉播放量,甚至花钱买流量、花大钱请流量明星,这样一来只能压缩制作成本,降低剧集品质。
平台迫于流量效应,只能对流量剧来者不拒,而后收视长虹,让更多制片方看到了这种模式所能带来的利润。
广告主只看流量,播放量多那就多给钱,播放量少那就少给钱。
循环往复,你说不想看雷剧烂剧,偏偏就它们最多,没办法,谁火看谁咯。
炒话题,带节奏,关注度一上来,自然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入坑。
看片评剧的小十君,也没少报工伤。
为读者大海捞针是小十君的本分工作,虽然能克服困难,但不时捞起来的带有强烈辐射的垃圾,还是能伤透小十君的身心。
累计播放量有54.5亿的新版《流星花园》,堪称男神女神现形记,豆瓣一度2.9,现在升到了3.2。
看的小十君牙痒痒,让夏BB狠狠吐槽了一番。
鹿晗、关晓彤的《甜蜜暴击》,豆瓣3.0,甜蜜什么的吃不下,小十君倒是受到了十万伏高压暴击,一口吐出闷在胸口的老血。
播放量还是稳稳的74.1亿。
从豆瓣4.1升到5.7的《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堪称烂剧史上最华丽逆转,仍有12.7亿播放量......
所以说,光看播放量,肯定是不行的嘛。更别说,还有数据造假这种手段了。
《甄嬛传》后,各种清宫剧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当然还是烂剧居多。
如今《延禧攻略》再掀流量狂潮,免不了又会出现一波清宫剧热。边走边瞧吧,反正到时候换哪个台都没用,肯定都是大辫子搂着小宫女。
清宫剧、婆媳剧、抗日神剧,当国内的观众还在接受这三大剧种的狂轰乱炸时,小十君免不了转移了视线:国外的观众又在追什么剧?
美剧这边,《风骚律师》《利器》《黄石》,一个是拍到第四季的高分衍生剧、一个是大女主犯罪悬疑剧、一个是西部题材的高分剧。
艾米·亚当斯主演的《利器》
韩剧这边,讨论校园性别议题的《就算敏感点也无妨》、另类霸道总裁剧《金秘书为何那样》。
日剧这边,暗黑悬疑剧《EERIE~看不见的脸》,看点绝不止小田切让的脸,熊猫+苏打的双男神搭配的《人生删除事务所》,看完才发现自己竟然还有“电子遗产”这回事。
小田切让,《EERIE~看不见的脸》
百花齐放、类型多元,才是一个健康蓬勃的影视市场。
但我们呢?吃准几个类型照死了拍,市场看着很大,一眼望去全是沙漠。
对一部剧播放量的预估,是很多优质剧集无法在这片沙漠存活的主因。
为什么?
有的剧种就适合服务大众,比如喜剧、生活剧。
有的剧种注定小众,在播放量上做不了太多文章。
还是以美剧市场为例,美国这么多电视台,同样重视收视率、播放量。
虽然他们都是边拍边播,收视不好,直接砍掉,但总归让更多的剧有登上荧幕的机会。
虽然美剧烂的也不少,但能见坏就收
而且,在市场定位和划分观众上,美国的电视平台也都有所侧重。
比如CW电视台(《绿箭侠》《邪恶力量》),是一家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的电视台;
HBO,让人始于黄暴,陷于品质,忠于品牌。
去年拍出《美国众神》的Starz电视台,则主攻奇幻神话史诗题材的美剧。
网飞虽然什么都拍,但投入内容制作的成本之高,也是业界良心的级别。
再看看国内的视频网站,爱奇艺《延禧攻略》、腾讯《扶摇》《斗破苍穹》、优酷《武动乾坤》,无一例外的古装外壳+现代内核。
人家是一个平台玩出多种花样,我们是多个平台只玩一个花样。
观众的视线之内,被同类型的电视剧塞得满满当当,哪还有心思精力去找别的剧看。
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市场,观众也不是只有一个口味,能做好市场细分和观众定位,才有可能实现多元化,才能去流量化,让市场更加成熟。
前段时间,我们曾经安利过《疯人院》。
很有意思,也很有勇气的一部国产剧。
包裹恐怖惊悚的外衣,带着对社会人心的拷问,在众多古装剧中横刀立马杀将出来。
但看的人还是太少了,1.5亿的播放量,甚至都还没有《延禧攻略》一天的播放量高。
所以我们就该批判观众的审美、制作方的投机吗?
这些不是主要问题,播放量也仍是评价一部剧的关键标准,我们只是不应该把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当成对一部作品的最终评价。
爱奇艺在声明中提到,将搭建一个评价体系多元、综合权重合理的热度值评估体系。
也就是,将采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来对作品进行评价。
上面截图里的朋友说了,不看播放量,难道看豆瓣评分吗?
为什么不能看豆瓣评分?
这个代表着不同视角和立场的评分网站对影视作品的评判考量,难道还比不上观众几乎是跟风式的点击动作汇集成的数字吗?
随着唯播放量论的标准打破,更多评价维度体系的建立,观众的选择也会趋于理性。而那些天生缺乏爆款相的好作品,也就有了更多被选择的机会。
让整个行业健康成熟起来,让观众少受烂片的荼毒,让更多的好作品能被人看到。
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一幕。
播放量拱上去的这股虚火,该凉一凉了。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唯播放量论”和“唯票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