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中教育集团紫荆中学(初中),上午第三节数学课,课题是《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该校闫老师编制并发给了班级所有学生一份导学案,内容主要设计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两大板块。其中学习目标设计了两个,学习过程设计了5个活动、一个随堂练习、一个课堂小结和一项作业。下课铃响起来的时候,班级大多数学生还沉浸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过程中。显然,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40分钟内没有完成,即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够。在课后的教研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或领导都对本节课的教学亮点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大家认为本节课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容量较大,任务较重,因此大家纷纷建议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授课的闫老师在自评环节认为,造成本节课内容没有完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客观的调查,更没有根据学情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就造成了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够,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该校校长张军才对本节课进行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其中张校长建议老师们“备课更要备学情”。
在上述案例中,该校张军才校长建议教师“备课更要备学情”这句话,我们认为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应该说,本节课授课的闫老师备课不能不说不认真,上课也不能说不卖力,但结果却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主要原因在于课堂学习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教师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制定学习目标、预设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活动流程。正如闫教师在课后反思时所说的那样:“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也没有准确把握学情,更没有根据学情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就造成了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够。”通过课后的研讨和教师自己的反思,我们了解到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但内容相对比较浅显,而且仅限于简单的解方程。而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结合了起来,难度显然提高了很多。本课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在对学生没有前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材资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了5个活动、一个随堂练习、一个课堂小结和一项作业,“丰富”的活动和“完整”的环节,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先回顾旧知,进行新旧知识迁移,寻找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设方程、列方程以及解方程,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小数计算,造成了课堂活动推进缓慢,教学节奏拖沓,重难点不够突出,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感到吃力,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达成度不够。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求知者和索取者,而教师则是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具体角色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思路,应该而且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需求。显然,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该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并且要做到全面、清晰具体和可检测。那么,针对每一个学习目标,需要再进行评价任务活动的设计,然后就是课堂上围绕学习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最后再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学习目标既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一节课的终点。在学习目标设计时,如果没有具体的学情分析,那么学习目标就是“空中楼阁”,就是“水中捞月”,课堂教学活动也就会一盘散沙。
下面,我们就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本课进行学情分析:该班目前现有35名学生,主要是就近划片招生。从之前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了解来看,大部分学生小学成绩处于中等水平,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表现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接受新知反应慢,特别是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等相对较为薄弱;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及规范的书写习惯。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四年级时学生就已经初步了解并会简单应用,但小学阶段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多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读懂,找到相应的等量关系并解答。本节课是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起始课,共有两个例题,这两个例题都很长,尤其是第二题共设有三个问题,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有着很高的挑战。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情况来看,有一半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很可能出现学生读不懂题意、理不清数量关系、列不出方程,甚至列错方程等情况。数学建模是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去求解模型,使问题得到解答。基于对本班学生数学水平的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将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虽然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本节课的两道例题,由于材料较长,信息量大,设问较多,学生在解决时,可能会遇到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出有效信息,找不到所对应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这样的问题。本章第1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根据题意列出简单方程的学习经验,喜欢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动手制作模型、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平时本班学生上课气氛不够活跃,小组合作意识有所欠缺,缺乏自信心。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们在制定学习内容、课时安排、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如下调整:基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以及数学建模能力较弱的情况,将学习内容调整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回顾旧知,读懂情境内容,提取数学信息,寻找等量关系;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新知,重在根据具体情境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衔接的过程,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
1.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体会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2.通过具体活动情境,学会读懂情境内容,学会提取数学信息;3.通过具体活动情境,学会寻找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体会等量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2.在具体活动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学会设方程、列方程和解方程;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好奇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基于学情,本节课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三个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发现在模型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通过三种方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形成新旧知识间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中探究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经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兔子在半山坡吃草,一只老虎盯上它悄悄逼近。机灵的兔子一下子发现了,撒腿就逃,老虎在后面紧追不舍。蹲在树头上的猴子见了大声提醒:“快往山上跑……”不料兔子听了反而转身往山坡下跑去,老虎也跟在后面追,没追几步就滚到山下去了。兔子幸运地躲过了一劫。猴子惊魂未定,不解地问兔子:“别人遇见这情形都是往山上逃,你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不同的对手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关键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兔子镇定地回答:“我前肢短后肢长,不善上攀;老虎却相反,它前肢长后肢短,上攀容易,下跑却会翻筋斗,所以我往坡下跑,它就吃亏了。”猴子恍然大悟,对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它竖起大拇指连声赞赏:“你真聪明!平时人们还只夸你能‘狡兔三窟’,看来你的智谋远不止于此,你真是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典范呀。”
寓言故事《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了解对手和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知道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法,因此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充分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具体落实,课堂教学也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最后,我们就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戴维﹒奥苏伯尔(David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