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出身好?父母们需要知道
图:Raimonds Staprans
主任,如何看待教育区隔问题,我们单位对口的小学不错,本身也是安置小学,但好像和农村孩子不在一个班,我家附近划片的也是个安置小学,但肯定不会让孩子上,据说有个小区的孩子上了没多久就染成好多坏习惯,所以教育区隔问题肯定存在,我同学说不融合,这些孩子就没希望了,阶层差距会越来越大,我沉默,心理还在想确实是个问题,但是还是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安置小学。
还有前两年的一个新闻:某打工子弟小学因为搬迁而被暂时安置到当地一所公立名校,可是中间却建起了一道“隔离墙”,将打工子弟和城市中产的孩子划分开来。新闻上说这是因为城市父母认为自己花了钱(学区房)买来的资源被占用觉得不公平,可是没有明说的是:城市父母有几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打工子弟一起上学的。
主任,如果这样,是不是意味着农村孩子的希望空间是不是被挤压?
_____________
某作家参加老同学聚会,席间有某个老同学问作家,听说你现在是个作家了?给我寄两本你写的书看看呗。各自回去后,过了一些日子老同学短信质问,怎么,是个人物了就不搭理老同学?
有网友问,如果你这老同学是马云的话,你还会这样吗?作家倒也坦然,当然会不一样,但至少我会做到尊重对方的不回应。
彼此认识是过去的事实,后面的生活经历会让两个人完全来自不同的世界。倒也不是吃喝穿这些物质层面的,这个好解决。所谓世界就是每个人大脑里的认知,或者说人的见识和眼界。爱因斯坦脑子里的宇宙跟一般人肯定不是一个宇宙。
收入尚可的朋友之间约吃饭,有需要的话就是更愿意去包间里吃饭聊天。非常自然的道理,在孩子比自己的命还重要的家长眼里,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值得花更多钱。这就自然用钱把两种家庭的孩子隔离开了。谁有钱都会这么干。但这不意味着因为环境的不同,受到教育的差距有那么大,即高昂的成本必定能有相应的收益。还是买个心安。
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巨大,但不能因为民间的“据说”就能给孩子染上坏毛病归咎于安置小学。这里的因果链条过于草率了。拼的是概率,但不是绝对。
中产阶级家庭希望能跟打工子弟的孩子隔离接受教育。富贵人家也瞧不上中产孩子的教育环境。这没什么,只是一种追求自以为更好的东西。
很多父母因此愧疚,觉得没能力给孩子更好的。但是这个更好的是没有尽头的,中国一些山寨英伦贵族学校的孩子还骑马呢。当然不能否认教育质量的差异,但从身边的经验看,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最重要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爱。
今天就得重新定义下什么叫出身好。通常意义上的出身好是家里有钱父母有地位。这没错。但是如果有钱家庭的父母极其强势,基本是个控制狂,那么孩子即便含着金钥匙接受最贵的教育又能多有出息。有心人可以观察一些家境不俗的父母是怎么捏住孩子就大概有些体会。
有逼孩子非得嫁给谁的,有逼孩子必须去某某单位上班的,还有逼孩子必须留在老家留在自己身边的,等等吧。当然了,在父母眼里,这些都是他们爱的方式。
所以真正的出身好,必要条件是有一对正常的父母,爱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永远可靠,从小到大都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如果家境还不错,那就是好上加好。但是父母的爱是1,钱只是0,没有了1,再多的钱也是0。
这一点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要比当前所掌握的知识要重要得多一样。不会?你学一下不就会了嘛。天赋一般,那你多多努力,比他人更勤奋。强悍的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未来有更多可能性的根基。
而教育从来都是一辈子的事,校园里学到的都太局限了。今天看看身边所谓混得好的,能力强的,又或者整个人散发着魅力的,未必都是名校出来的。这是值得乐观的一面。也许从小到大所在的学校一般般,但最终依然可以混出模样来。
这里肯定不是在赞美贫困贬低好学校,只是说教育,尤其是小朋友的教育,真的不在于当前掌握了多少个英文单词,又或者能够弹奏个莫扎特,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当下就是输了,得认。但,人生很长,活到老学到老不是口号,而是竞争下的必须。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才算接受到了好教育?维基百科上拥有海量的知识,那岂不是看看维基百科就行了?教育应该没这么简单。
教育就是让孩子有个完善的独立的人格,个性中充满韧性,因为无论什么家庭出来的孩子,成长路上都会有持续的烦恼和挫折。考验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如何应对,什么样的心态应对,如何接受失败,如何看待阶段性的成功。成长本身就是打怪升级,处理身心的混乱,永不停歇。
这种直面生活的态度,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随时可信赖的坚强后盾,再好的学校教育都远不如父母坚定的眼神。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爱中成长,就必然有更高的概率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父母若是能在期间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当然是更好,只会更好。
上篇:中国人什么时候买房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