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乡音:明月团团
月明团团,出来神仙;
神仙卡头,出来小猴;
小猴作揖,出来小鸡;
小鸡嘎嘎,要吃黄瓜;
黄瓜有种,要吃油饼;
油饼不香,要哈面汤;
面汤不烂,要吃鸡蛋;
鸡蛋有皮,要吃牛蹄;
牛蹄有毛,要吃樱桃;
樱桃有栽,要吃鸡乖;
鸡乖河显,要吃牛眼;
牛眼一瞪,要吃牛腚;
牛腚不干净,不啦不啦一当天井。
这个小唱,我读了好几遍,感觉特别有意思,尤其读到最后一句,直接笑喷。翻译如下:
这个小唱用老家话讲起来会比普通话感觉好很多,这可以体现民谣的当地属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着一方语言,讲着一方故事。
下面我用老家话随意做了个视频:
做这个视频的时候,我想起了之前听到的一首民谣歌曲《马马嘟嘟骑》,其实这首歌更像童谣。演绎者是由两个姑娘组成的乐队,叫斯斯与帆。
她们根据常德丝弦创作了这首民谣,吉他手斯斯像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子,主唱帆帆则文静内敛,是个很特别的乐队。
音乐起来之后,帆帆那清澈澄净的声音,有种特别的吸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小时候。
虽然这不是自己小时候唱的民谣,可是会让人立马想起自己小时候唱的那些民谣小唱。
马马嘟嘟骑
骑到那嘎嘎去
嘎嘎不杀鸡呀
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杀鹅
娃娃我要过河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
骑到那嘎嘎去
嘎嘎不杀鸡呀
娃娃我要回去
嘎嘎不杀鹅
娃娃我要过河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骑
骑到那嘎嘎去
驾驾
嘎嘎不杀鸡呀
娃娃我要回去
嘎嘎不杀鹅
娃娃我要过河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
骑到那嘎嘎去
驾驾
嘎嘎不杀鸡呀
娃娃我要回去
嘎嘎不杀鹅
嘎公带我骑摩托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这就是民谣的力量,虽然内容极其琐碎,有些歌词看起来也毫无意义,但在孩子们甜甜的如念经一般的传唱中,它们就被赋予了一种特别的意义。那些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民谣,浅显却又神秘,它们曾经唱着一代又一代人最美好的童年。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孩子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虽然很少有孩子还会再听这些民谣,但是孩子的父母,或者孩子父母的父母,他们是从小听着这些顺口溜式的民谣长大的,总有一些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唱起或者说起些小时候的民谣,因此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的孩子们。
社会上也仍然有很多人,在记录这些民谣。也有很多人像斯斯与帆,进行二次创作,在扬弃中吸收传承。
这些民谣就像一条条缓缓地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流小溪一样,已经融进了各个地域人们的血液里面,虽然现在这些河流小溪越来越小,有些甚至干涸了,但是它们都曾经多么鲜活地存在过。
人到中年以后,总是特别容易回忆自己的童年,童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小时候爸爸妈妈的絮絮叨叨,现在看来,都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话:回不去的才是最美好的吧。
记得在《这!就是原创》里听过一首邓见超的原创歌曲《橘子》,歌词非常简单,就是反反复复一直絮叨,但就是这种带着乡音的絮叨却可以感人落泪。
听这首歌的感觉既亲切,又遥远,好像在昨天,又好像早已飘渺如烟。
民谣乡音就是这样,它们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任何豪情状语,只在质朴中见真情,在琐碎中动人心。
想想这往事多少次
看奶奶帮我剥开橘子
香气扑鼻还流着汁
嗦一口甜甜的烤橘子
考试考得好不好啊
有没有拿到大红花
老师夸我是个乖崽啊
奶奶自己保重身体吧
长大了出息了要晓得回家
别忘了这里的青山和路弯
记得要带一瓶辣椒在身上
还时常记得跟妈妈报平安
走罗嗬 行罗嗬
走罗嗬 行罗嗬
得儿来 得儿来 得儿来
考试考得好不好啊
有没有拿到大红花
老师夸我是个乖崽啊
奶奶自己保重身体吧
长大了出息了要晓得回家
别忘了这里的青山和路弯
记得要带一瓶辣椒在身上
还时常记得跟妈妈报平安
长大了出息了你却不在家
房子旁两颗树都被砍掉啦
墙上还贴着小时候的奖状
一个字一个字好像昨天呀
宝贝儿子啊 宝贝儿子啊
吃饭了
再不回家 妈妈 要教训你了
这个淘气孩子 跑去哪里玩了
找他 都找不到人了
宝贝儿子啊 宝贝儿子啊
吃饭了
再不回家 妈妈 要教训你了
这个淘气孩子 跑去哪里玩了
找他 都找不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