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绘如皋(3)·水绘园往事,冒襄与董小宛和苏元芳,《红楼梦》中的宝黛钗
冒辟疆与董小宛在水绘园里的隐居生活
水绘园历来是如皋第一名胜,近代园林大家陈从周说它“既秀且雅,以水为贵,倒影尤佳”。水绘园不设围墙,全部由水网贯通,北望城垣、南依市井,园内园外景物浑然一体,造景与借景相得益彰,这种半开放式的格局在古代私家园林中独一无二,园中的小语溪、洗钵池、月池,白波浩淼,意趣无穷。
河蚌绘·清代水绘园。
水绘园原是冒家祖上冒一贯的置地,自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修建,最终在冒辟疆手中臻于完善,成为他隐居的主要场所。水绘园与苏杭地区局促的闹市园林不同,如皋城东北原为荒地,可以随意造景、借景。水绘园的构思就从人为模拟自然变成了在自然中点缀人工,园中的妙隐香林、壹默斋、 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碧落庐等十余处景观无不遵循此理。明末清初,冒家逐渐走向衰落,水绘园建筑简朴,主要以自然和文化趣味取胜,是典型的江南文人园林。
水绘园大门。
冒襄塑像。
冒辟疆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早年在祖父冒梦龄指导下读书,十四岁就刊刻了诗集《香俪园偶存》,是神童一般的存在。后来他多次到南京应试却屡试不中,此时明朝已到强弩之末、朝政日衰。1636年他参加了复社,这是一个江南文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政治改革,关心民间疾苦。在复社中冒辟疆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危亡。
冒襄书法。
董小宛原名董白,字青莲,名与字都来源于李白,原为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流落风尘,与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董小宛偶然在苏州半塘相遇,当时董小宛刚刚外出回来并且喝高了,但还是对冒襄一见倾心,惊为“异人”,而冒襄早已属意陈圆圆,并已订下“嫁娶之约”。
次年冒襄途经苏州,重重访陈圆圆时,却是人去楼空。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董小宛赎身,然后雇船送到如皋。她在给冒辟疆的诗中写道:“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表现得炽热而主动。冒襄开始顾忌正妻苏元芳和父亲冒起宗的态度,将她安顿在“水绘园艳月楼”内辟为“别室”。不料父母和正妻都默许了他这段感情,到第二年四月他正式立为董小宛为“如夫人”,平时口称爱姬。这一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董小宛20岁,冒襄33岁。
水绘园月湖。
月湖中的镜阁,董小宛当年常在此抚琴,建筑为后来恢复的。
《影梅庵忆语》,余一生清福,九年折尽矣
如今我们能完整了解的董小宛生平都来自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回忆体的散文,词句清丽,行文真切,后来的《浮生六记》等作品都受此影响。
董小宛作品,《秋闺词》扇面。
董小宛嫁入冒家后,他们的情感大都寄托在艺术和文学上。董小宛本来很能喝酒,而冒辟疆却不善饮,于是董小宛也改喝茶了,两人经常在园中月下对坐品茶或评点名香,意趣相投。当时冒襄在汇编整理《四唐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董小宛担任助手负责整理抄录,对于诗文她无一不解,而且常有独特见解,有时候睡着了,手里还抱着书。这就是文中说的“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书》而卧”。董小宛不仅喜读诗书,还能诗善画,尤其擅长抚琴。冒襄说她“能做小丛寒树,笔墨楚楚,时于几砚上辄自图写,故于古今绘事,别有殊好。”董小宛所绘《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今日水明楼内的古琴台,也是她当年心爱之物。
水明楼内的古琴台,水明楼为清代中叶修建,当时园子已不属冒家,里面保留了一些冒家的遗物。
园中水明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可惜这种神仙般的诗意生活只维持了一年多,第二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挂东南枝,明朝灭亡,不久清军大兵南下,城中富户扶老携幼逃往江南,一时间如皋人去楼空,最后只剩冒家还飘出炊烟。在这种危急下,冒襄将父母正妻藏到城外,家中只有他和董小宛两人打点行囊、分装衣物字画。此时城中盗贼四起,百日抢劫杀人,无奈全家只能逃往江南避祸。为了防备路上遭抢,董小宛将散碎银两分装成一百多包,每包写明数量轻重,以备仓促间随手取用。连冒襄的父亲见到了都十分惊讶,不知她在仓促间是如何做到的。
冒襄作品《樵唱惊开图》。
此后三年间,冒家辗转逃亡于江南各地,全家主仆三十余口都被掳掠杀尽,最后只剩了八个人,财物也散失殆尽。到了后来,一家人饥寒交迫,几乎靠要饭度日,“匍匐入城,告急于诸友,各乞斗米束薪于诸家”。此时冒襄又身染重病,全靠董小宛细心伺候。“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边,寒则拥抱,热则被拂,痛则抚摩。”冒家大约在1647年回到了如皋,此时明朝已亡,清朝初建,家中的光景也大不如前。冒辟疆之后又接连生了两场大病,三次病危,直到1649年才逐渐好转。由于此前的艰难生活,饮食难饱,又加上照料丈夫的辛劳,冒辟疆病愈后,董小宛也一病不起,一家人各方求医,终难凑效。第二年正月,董小宛去世,年27岁。
湘中阁是水绘园内最高的建筑。
水绘园中的明朝遗民,冒襄的悲剧晚年
历经了国破家亡、丧乱流离、爱姬去世、多次病危之后的冒辟疆性情大变,从挥斥方遒的翩翩公子变为了淡泊名士,表现出文人的气节与节操。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称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他的不合作态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数年流离中的所见所闻,因而他的出世是比较着重实际的,不是单纯的文人清高。
壹默斋是冒襄晏游雅集、切磋诗书技艺的场所。
到了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他以明朝遗民自居,继续表现出决不仕清的态度。他在水绘园内增建了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还出资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遗孤。
碧落庐为近年来修复。
董小宛去世后,冒襄正妻苏元芳“绘遗容,封幽宫,命两儿春秋祭且拜之。”苏元芳出身名门,性情温厚善良,而且也有书画才能。她与冒襄同岁,三岁就定了亲,后来为冒襄生了三儿一女,最终一起老去。董小宛过门后苏元芳真诚相待,教她学习女工,每晚还一起喝两口。后来在冒家经济日渐紧张时,苏元芳与丈夫一同收养照料好友遗孤和族中晚辈子孙,从无怨言。看来冒襄确有魅力,无论是青梅竹马的发妻,还是陈圆圆、董小宛都对他爱的死心塌地。即使在晚年落魄境遇下,身边依旧不乏红颜知己。无怪乎很多人都认定他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说苏元芳和董小宛就是宝钗和黛玉。
水绘园因树楼。
康熙十年(1671年),苏元芳去世,此时的冒襄也到了风烛残年。由于同清廷的不合作态度,冒家断绝了收入来源,晚年的冒辟疆生活穷困潦倒,入不敷出。水绘园等地产也相继变卖,一家人被迫分居各处,最后冒襄只能靠卖字度日。他在《附书邵公木世兄见寿诗》后自述道:“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冒襄晚年的画像。
昔日水绘园中的红颜知己已经逝去,品茶折花、编书抚琴的生活也一去不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一个冬夜,冒辟疆贫病而死,年八十三岁。冒辟疆的一生如一部传奇,晚年的生活更有一种悲剧气质,所有伟大的悲剧都具主动性,在本可以走入仕途的情况下他选择困居陋巷、穷困潦倒的终了一生。毛主席曾评价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水绘园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