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仙潭”之名,源从何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新市“仙潭”之名,源从何来

——新市历史文化揭秘(七)

作者:张明儿

新市,又名“仙潭”。而探其究竟,“仙潭”之名,又源于何处呢。翻一下历代志书,从记载文字上可以看出两大源处:一是“道家说”,二是“方外说”

作为“道家说”,是把新市说成是因为陆修静修道而得“仙潭”之名。陈霆在自撰的《仙潭志》中谈及仙潭之名时,说:“老相传云:晋简寂真人陆修静尝没于潭中,数日乃出,时闻潭底有鸣琴声,又见二仙对奕潭上,丹光出没潭面”。这是一种神话般的故事,把新市神化的同时,也把道家陆修静彻底仙化了,为他道家的南派教主出世形象,获得一件漂亮的神衣。地灵人杰,相得益彰。

作为“方外说”,是人们对当时新市有“桃源方外之域”的美称。《仙潭志》,《德清县新志》(民国版)上都有关于对“仙潭”由来的注释:“旧记有云:苕城之南,钱塘北有仙潭,不可测。假饶兵革乱如麻,此地安然”。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仙潭”,就像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一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陈霆毕竟是大文豪,陈霆在写到“仙潭”之名“道家说”的时候,早早写了说明:“神仙之事其有无不可知”,“疑于怪诞不经,然里俗相传其所从来远矣”,这就从理性上加以了否定,纯属子虚乌有。但我们从这个“道家说”中可心获得一些信息,陆修静肯定来过新市,并且看好这里的自然风貌。这个神话的设计,必定是他自己或是他的子弟所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块极易滋长谣传与谎言的土壤,充满浓重的神话与传说。在民间,一般传说必定胜于事实,谣传的力量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见传说的力量会超越任何史书载实。所谓口碑大于石碑,便是指石刻的文字,哪里能盖得住百姓流传的嘴呢。

“仙潭”的“道家说”,是以美好的想象让新市披上一件诗意的袈裟。尽管每个人都有基本科学常识,绝不会相信新市的某一处水潭,居然会出现“二仙对奕潭上,丹光出没潭面”的情景。但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千古不移,风雨不摇,关键在于这一传说被道学思想所承载,而道学思想涉及到人对生命与宇宙的看法,所以,人们就会相信“仙潭”之名源于“道家说”的观点。

而作为“仙潭”之名源出“方外说”的观点,倒是有非常科学的依据与推理。从新市地形格局看,从沿袭下来的风俗看,此地潭渊水净,鸡鸣人和,真是桃源仙境之地。没有人间纷扰,没有战争干预,没有流离失所,没有旱涝之灾。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在这里人丁兴旺,在这里风调雨顺,在这里安享着忘世人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天伦乐趣。

据分析,新市为方外桃源之地,其原因:一是由于朱泗当年的治水成功,新市处湿而不湿,使得新市“水陆环绕,舟车通利”,吸引了陆市灾民纷纷徙居而至,其实又何止陆市一地?可能更有四方八邻的灾民也陆续过来。二是缘于新市地理独特,很难出现兵革之乱是一处避乱隐世的好地方。所以,在吸引自然灾害的流民大批进入之时,也同时吸引兵荒马乱时在战争灾民大批涌入。

我们再来看看道家高人陆修静,当年修道或传道于新市的历史背景。陆修静出生于南朝时期(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人,出身士族,三国东吴右丞相陆凯的后裔,幼习儒术,后来入山修道,后成为南北朝道教之集大成者。南北朝时的新市属吴兴东迁县南乡,陆修静所在年代来新市,当年的新市已经完全形成被史家称为“方外桃源”之域。那时,离开朱泗年代已有100多年,新市经过朱泗将军的治水,经过当朝对朱泗将军为国战死疆场英雄事迹嘉奖加谥,建祠立庙所形成的影响,经过陆市及其他地方灾民陆续迁徙的聚居,一座小城功能初步具备的新市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里,笔者以为,陆修静正是利用了当年新市有“方外桃源”、“仙潭”之说,人气又非常旺盛,所以置身于此,这对他传道是非常有利的。而传道的最妙方式是将自己形象神化,将传道的载体设计出羽化成仙的传说。如此,便会让自己研习的道家学说广为流传。至于“仙潭”之名的源出,笔者倾向于人们对新市独特优势的地理环境,对勤劳百姓创造的宜居环境,所表达的溢美之词。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