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双龙牛娃沟往事 2024-08-03 06:30:33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杨世忠/文双龙镇境内有两条山溪,来自西边的叫石雾溪,发源于西南的叫牛娃沟。我偏爱牛娃沟,因为我的老家万家村就在沟岸,那里有我儿时的美好回忆。牛娃沟的流程就像山谷里的视野,并不很远。天边那座叫丰家湾的山,就是她的发源地,也是传说中乌龙和黑龙斗法的地方。自西北向东流经七个村庄注入大宁河,然后汇江入海。溪水清清,常年不涸,生生不息。从巴雾河(大宁河双龙段旧称)沿牛娃沟上行十余里就是我的老家万家村。村子里杨、刘二姓居多,其实没有一户姓万的,村名来历已无从考证。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人民公社时期我还是一个放牛娃,万家村(那时叫大队)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带给老百姓的好处仿佛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万家大队跟其他地方一样,农业生产水平极低。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以陡峭的坡田为主,水田和平地极少,以种植高粱、黄豆等杂粮为主,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也极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牛娃沟流域 吴剑波/摄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万家大队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地方群众自办小水电”的号召,利用牛娃沟丰富的水资源,发动大队社员兴修引水堰,1973年建成了一座装机容量40千瓦的水轮发电站和粮食加工厂。社员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永别煤油灯照明。发电机24小时运转,昼晚不停,夜晚照明,白天搞粮食加工,稻谷加工成白白的米、小麦粉碎成面粉然后做成面条,还加工玉米和红苕等。全大队社员真切感受到小水电带来的好处,在告别传统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社员们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流血流汗,日夜奋战,完成坡改梯680多亩,将“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改造成了“三保(保土、保水、保肥)田”,加上开荒造田,新增耕地500余亩,兴修灌溉渠三条,使旱涝保收土地达到1000余亩。乡亲们就靠自己的勤劳勇敢、灵光的头脑,使地处大山深处的万家大队扬名凤凰山外,成为巫山全县唯一“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大队干部在县里五干会上介绍先进经验。1976年9月,时任大队副书记的李永华在副县长周维莲、组织部长谭国祥的带领下,和九个区委书记一道代表全县47万多人民到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这不但是个人的荣幸,也是万家村全体老百姓的光荣啊。通过改田改土、良种良化、引水灌溉等措施相结合,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三生产队过去收稻谷2万斤余,交征粮1.9万斤,剩余人均仅仅可分得稻谷7~15斤,社员家庭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两顿米饭。枣树坪的冬水田改造后由一年一季到两季(一季种植小麦或油菜);五生产队人造小平原每年能收稻谷10多万斤,比过去提高产量一倍。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社员生活水平渐渐好转,大队干部受到极大鼓舞,信心倍增,干劲更足。在县有关部门支持下,又带领群众兴办大队集体企业,建果园场(每个生产队都有),引种种植梨子、苹果、柑橘等水果。成立农科队,开展玉米育种和红苕藤越冬等农业技术试验,取得明显效果,受到县里的表彰。又建大队养殖场,利用农科队收获的农作物养猪,一年出栏生猪100余头。年末集体副业收入三万多元。万家大队的带头示范,收到很好的效果。县里其他公社、大队一批又一批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牛娃沟沿岸大队纷纷效仿,因地制宜,改田改土迅猛扩展到各地,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各地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充分利用牛娃沟水资源先后建成张家坡(今兴凤村)、油坊(今安静村)、天鹅等四座梯级小水电,使牛娃沟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270千瓦小时。三峡电站建成后,这些小水电才停止发电。 双龙湖 杨世忠/摄由于双龙山大坡陡,土地贫瘠,加上受交通条件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自前几年重庆市委宣传帮扶深度贫困乡镇以来,部领导和镇党委政府干部一道深入乡村第一线,因村而异制定脱贫规划,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到实处,帮扶效果十分明显,老百姓的收入连年增长。现年66岁的万家村村委会主任李永华说,他担任村主要领导35年,万家还是深度贫困镇的后进村感到很惭愧。他充满信心地表示,万家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交通已经实现社社通,出境公路四通八达。目前已经发展了脆李,正在争取沃柑项目落地,还要搞蔬菜园、开办乡村农家乐等更多的富民项目,争取把万家村早日建设成为县城的后花园。待巫(山)大(昌)高速公路通车后,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万家村来休闲度假。自己将牢牢把握脱贫攻坚这个契机,更加努力为群众多做实事、好事,力争为自己的村干部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牛娃沟,我爱您的质朴、美丽,感恩您的无私奉献和曾经带给溪沟两岸人民的福泽。我想称您为“浏洋溪”,引领乡亲们创新发展,早日脱贫,在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远。激励两岸“放牛娃”勤读诗书,过海留洋,学成归来后报效国家回馈您。 ◆张献忠巫山战事 主 编/刘庆芳 微 信 号/461269457 投稿邮箱/cqwslqf@126.com 赞 (0) 相关推荐 地 界 从地理位置看,杨树底在北边,东张屯在南边.可二者却既不属于同一个生产大队,也不同属于同一个人民公社.杨树底是属于永宁人民公社杨树底大队第四小队,东张屯则属于闫店人民公社张屯大队第六小队.再往上,倒是同 ... 富平定国村纪事(七)县委第一批工作队进村—摸底 (纪实文学) 富平定国村纪事-- 作者:王中兴 (七)县委第一批工作队进村-摸底 ... 聂涛作品丨二嫂 二 嫂 文.聂涛 "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段铿锵有力.脍炙人口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唱词讴歌了共产党员 ... 干·部 干·部 老人家曾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听说革命队伍里的干部都把这句话奉为行为准则,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铁桶江山. 以我的年龄,是没法见识那个年代的干部,但有一 ... 新中国六七十年代,广州市郊区抓路线学大寨创高产 新滘大队一九六四年学大寨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曲折过程.从表面上看,这是个生产措施贯彻得好不好的问题: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却是个抓不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这就充分说明 ... 富平定国村纪事(四)食堂解散了,枣红马下了骡驹··· (纪实文学) 富平定国村纪事-- (四)食堂解散了,枣红马下了骡驹··· 王中兴 ... 陆文三 | 我的大学1980(八) 八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正是踏青的好时候. 3月28日下午,我和吕为苗到塘西去,看见路上有成群结队的人往一个方向赶去,像赶集一样热闹.一打听,原来是李宅公社 ... 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浑源县,落实党的政策,推动学大寨运动 山西省浑源县张庄公社党委把落实党的政策,当作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来抓,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 张庄公社有七个生产大队,这里地势平坦, ... 乡愁-翻天覆地40年 20世纪60年代,我超龄念小学,早先沒有学校上学,我只能同村上的小伙伴玩耍.大概1963年我们大队在二间破瓦房里开办小学校,课桌是用木板搭的,椅子是从家中带的,操场是烂泥地.我时年10岁走进陈其小学读 ...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 || 作者 辛俊烈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 作者 | 辛俊烈 作者辛俊烈,中学一级教师,现退休居平川区.喜欢写作,有作品在<白银文学>和<陇上风情><平川在线><天南地北会宁人&g ... (长篇连载)夺印(第七章 1) ||张学武(河北) 夺印 张学武著 落英小桥编辑 第七章 (1) 姜俊年一连在白草住了五天,景永恒领着他参观了社直机关干部.供销社.粮库.信用社等一系列的批斗会,亲眼见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亲耳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浑 ... 【征文013】短篇小说:电影下山 (上) 电 影 下 山 文//白杨 1 七里沟共有七个村庄,与槐树庄一山之隔却分属两县,从七里沟的龙泉河村上了三里坡就是幸福公社的槐树庄,虽然七里沟与槐树庄分属两县,但七里沟的七个村庄距幸福公社很近,村民们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