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大溪康茂才石碑来历初探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哟

☀ 让你更懂巫山!

在巫山县大溪乡军营村长江北岸堰子崖南麓,一块石碑呈青黛色,高2米、宽1.55米、厚0.6米,碑刻有“皇明康茂才进兵处”8个楷书大字,碑缘有“大溪口”3字,字径20×30厘米。因为三峡大坝蓄水,该碑现已搬迁到大溪乡康碑大院进行保护。

据光绪《巫山县志》载:“明康茂才墓,在县西南九十里。官大将军,洪武初,领兵征明升,被流矢中伤,卒,葬于金沙滩,即今之大溪口也,碑石现存。”(卷三十《古迹志》)。据说,大溪口原来还有一座“康公庙”,后废弃,只有这块碑至今犹存。

这块石碑会是康茂才所刻吗?笔者查阅了《明史·康茂才传》:康茂才,明朝开国功臣,他死于1370年农历八月初三,享年57岁。朱元璋派兵进攻夏国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明军东路军抵达巫山县大溪口是三月。已经去世的人,怎么能打仗了?

光绪《巫山县志》载康茂才葬于大溪,这也是不正确的。康茂才去世后,被赐葬“钟山乡幕府山”,即南京北郊今和平门外安怀村南京陶瓷厂附近。该石碑可以肯定不是康茂才自己所立。

石碑会不会是当年明军伐夏东路军所为?汤和统帅的明军东路军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至六月一直受阻于暴涨的长江水以及瞿塘天险,面对夏军的顽抗和朱元璋的斥责,他们哪有心情立碑。如果是平夏之后立碑记功,也只会写汤和等统兵将领的名字,已经去世康茂才的名字断不会有。

这块石碑一定是后人附会之作。那又会是在什么时间所为?

首先,笔者发现这块碑的镌刻者是位小说爱好者。因为,明朝后期有一本名为《皇明英烈传》的历史章回小说,该书记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的故事。该小说第七十五回有“赐铁券功臣受爵 康茂才飞炮丧命”的章节。该书作者假托徐渭与郭勋之名传世,这二人都是明朝后期嘉靖、万历时期的人。因此,此碑上限最早不会超过明代嘉靖年间。

光绪《巫山县志》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纂的,石碑被列入《巫山县志·古迹志》,可见石碑距离当时就应该在百年以上了。可见,石碑应该是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之间某人所为,笔者推测清朝人可能性更大。

石碑应该是何人所为?在没有确切史料之前,理由如下:

(一)刻石者是寄托反清复明之理想的民间文人所为。

清王朝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在广大民间一直有反清势力存在。

巫山地处渝鄂交界,清朝初期近二十年是“夔东十三家”抗清根据地所在。此后,吴三桂叛清的“三藩之乱”,期间巫山及周边地域被占领七年。再以后,清嘉庆初年,爆发白莲教农民起义,巫山也是起义军主要活动区域。可见,巫山民间一直都有反清复明势力存在的土壤。

借康茂才之名,大书“皇明”国号以示不忘故国,如果清廷追究下来也好搪塞推脱。

(二)刻石者是民间康王菩萨的信仰者。

我国民间信仰重实用、实惠的一大特点。笔者联想到,在巫山乃至整个峡江流域,民间都流行有祭祀康王菩萨的传统,或许就是受此影响。大溪口曾经有的“康公庙”,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康茂才生前不但善战,在江南还颇有治民、治水之才。因此,康茂才倍受百姓崇奉。他死后,百姓对其怀念不已,为其建祠立庙,康王菩萨成为江南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在现在的广东珠海、中山、广州番禺和澳门等地,都有祭拜康公的神庙。康王菩萨是粤地较为兴盛的民间信仰神灵。随着当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巫山也流行起康王菩萨的信仰,这或许也是石碑来历的民间基础。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