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油三糖的月饼

月饼好吃,有诗为证 :“三材取具油糖面,磊落芳洁堆瓦缸。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 (清. 钱沣)

旧时河套农家烙月饼,用红糖水和新白面、现榨的新胡麻油,烧的是新麦秸。以十斤面和三斤油三斤糖为上品。中秋节,队里给妇女放一天假,专门烙月饼。全村几十户人家,只有两三个月饼模具,争抢着用。半大小子双手捧着月饼模具跑得飞快,像如今的传递奥运圣火一般。那一天,全村都弥漫着胡麻油的醇香,烟囱里飘的都是月饼的味道。不信,你爬到烟囱上闻闻。

古代,人们在中秋拜月神的时候,把月饼当作供品,那时的月饼叫小饼、宫饼、团圆饼。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胡桃仁做馅的圆形饼,叫做“胡饼”。据说,唐朝时有一年中秋的夜晚,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吃着吃着,唐太宗突然说:“这胡饼的名字怎么这么难听呀?”在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随口回答说:“那就把它叫作月饼吧!”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苏轼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千百年来,月饼以穿越时空的魅力,勾引着千千万万人的乡愁和味蕾。自古以来,就有吃不上月饼哭鼻子的人。

说清朝年间,有个私塾先生想吃月饼,中秋节前一天对学生说,明天是中秋节,你们每人拿一个月饼,我给大家讲秦灭六国的故事。这天,正好六个学生,带来六个月饼。先生拿起一个月饼说,大家听好了,我就是秦国,这六个月饼就是魏、赵、韩、燕、齐、楚等国。我先灭掉魏,说罢吃掉一个,然后依次消灭。最后,把剩在桌上的碎渣一把揽在手中扔到嘴里,说,六国一灭,其他小诸侯国更是囊中之物,不堪一击。学生先是听得目瞪口呆,继而嚎啕大哭,因为一顿午饭都让先生吃了。

前几天和本地几位书画家小聚,其中一位讲了一个故事,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过中秋节,每户给分了一个月饼。有成家不久的小两口,丈夫领回月饼,妻子不在家,提前吃掉一半,等妻子回来。结果那天妻子回家晚,他忍不住,把另一半也给吃掉了。妻子回来知情后,三言两语就和他离了婚。因为妻子是上海知青,顶着家里的压力和这个男的走到一起,平时过的还挺好。她平静地对男的说,你连半个月饼都不给我留,再遇上大事,我更没有希望……

大家听罢,都有泪花在眼里闪动,急忙端起酒杯以作掩饰。

也有吃月饼吃出喜事的。我村里个光棍汉,不会烙月饼,但他学过木匠,自己刻了几个模具,谁家用,都给他两个三个月饼做回报。中秋节过后,光棍汉半月二十天不做饭,就吃月饼,吃得脸蛋子黑里透红,红里泛紫。后来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女方问他脸怎么这样黑,他笑笑说,不怨我,就怨月饼,三油三糖,有点火大。女子也爱吃月饼,听后大喜,居然嫁了他。

早年有亲朋好友互送自家制作的月饼,后来演变成商业制造行为,轻质量,重包装,一个月饼,大盒套小盒,里三层,外三层,好习俗逐渐变了味儿。有人写打油诗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坊间有个段子,说有一年中秋节,一开发商给某领导家送来一箱月饼,女主人表面没动声色,客人一走,就连箱子扔了。一清洁工捡回家打开一看,上面是一层月饼,下面都是成捆的票子,多美的事啊!(2017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