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中年,越不能闲

文 | 一翁 · 主播 | 杨枪枪

来源 | 南师国学堂(ID:NHJGXZH)

人闲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人生就像齿轮,越转越灵活,长期闲置反而会锈迹斑斑。

曾国藩曾说过:“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至中年,经不得闲,年富力强,忙为正道。

心不能太闲
人生太闲,别念窃生。
人一有空,就容易想七想八,杂念丛生,欲望膨胀,莫名其妙给自己添堵。
专注做一件事,专心爱一个人,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
不懈怠懒惰,不自暴自弃,没有闲情去悲春伤秋,没有逸致去好高骛远,心怀能量与阳光,活在当下与现实,这样的人,很难无聊。
全力以赴面对生活,想着如何让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处处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气息。
那么心若盛开,清风自来。这样的生活,很难虚度。
曾经有人向豫剧大师马金凤讨教如何才能保持年轻,马金凤老师淡定地答道:“不生气,不闲着。”
生命在于内心的丰盛,而不在于外在的拥有。
内心充盈的人,不会惹是生非,不会情绪爆炸,能欣赏诗与远方,亦能接受生活的苟且。
手不能太闲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现在偷的闲,就是你未来生活的苦。
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跟得上时代,本事就不能落下。
如果觉得年纪大了,学习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看看他们吧:
曾国藩40岁组建湘军,54岁主办洋务。
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时候已经43岁,不但没有因为重创而意志消沉,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
45岁的作家严歌苓,每天写作6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齐白石一生笔耕不辍,年过七旬仍然坚持每天作画。
年龄从来不是成功的绊脚石,反而是沉淀之后更好的融入这个世界的优势。
不少人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已经豁出命,往往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手一闲,在舒适区里呆久了,容易被后浪打在沙滩上,离恐慌和迷茫越来越近,离成功与希望越来越远。
身不能太闲
曾国藩年轻时经常“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
在29岁时大病一场后,终于意识到了健康与养生的重要性。
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一介文弱书生才能南征北战,戎马一生。
他曾写道:
“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余年,余亦学行七年矣。
饭菜后三千步近日试行,自矢永不间断。”
放眼当今,83岁的钟南山院士坚持每周跑步4次,90岁的袁隆平院士可是不折不扣的游泳健将。
今年元旦的时候,袁隆平院士就寄语年轻人:要注意身体,2021年要多运动,身体才会好。
头脑最聪明的人,腿脚也是很勤快的,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会生锈。
勤则寿,逸则亡,玉不琢不成器,身不动不长寿。
作家汪国真在《人到中年》里这样写道:
“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
花儿谢了不必唏嘘,还有果实呢。”
人至暮年,脚步渐慢:
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内心丰盛;
不是安于现状,而是择优前进;
不是大腹便便,而是老当益壮。

作者:一翁,情钟文学,捕捉生活,一寸方心弘扬传统文化,一隅笔墨传递时代力量。微信公众号:南师国学堂(ID:NHJGXZH)。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