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销扇到景区纪念品,鬼知道几百年里我们的审美经历了什么!
曾在知乎看到一题:
本文是第一篇。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号主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把折扇是来自景区的纪念品,很轻很小巧,还香香的。这种扇子在某宝上一般被称为“香木扇”,也有叫“檀香扇”的。
△ 图片随机从某宝搜来的
这种扇子与另一种纸面的折扇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的扇面全部由扇骨构成,然后在扇骨上镂刻描画成图案,扇骨之间会有细绳相连。
中文里对这种扇子并无特定称呼,但是英文里有,称“brise fans”,从这点上其实就不难发现这并非一个出自于中国人审美的东西。
△ Brisé Fan: 1820's - 1830's
△ Evening Dress, Ackermann’s Repository of Arts, July 1813
△ Late 18th to early 19th century, China
brise fans虽然不是中国审美及中国传统的折扇样式,却大多由中国和日本生产并销售,而当时的中国主要产地及贸易地在广州。在中国它虽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却往往被统称为“外销扇”,当然外销扇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款式,下面我们会谈到。
这种由扇骨构成扇面的折扇,源自于日本的桧扇。
△ 桧扇 江戸前期
△ Germany or Austria, 1865
△ The Infanta Isabel Clara Eugenia ,1605
对比上面的两把扇子,会发现结构与设计是惊人相似的。而最开始的装饰也只是在相连的扇骨上描画,至今日本仍有。
△ 画桧扇的巫女
△ 桧扇
其后发展出镂刻,也有使用描画与镂刻组合的。
当时正值象牙贸易兴盛,Brise Fans便开始大量使用象牙,除此以外还有用玳瑁、用漆、用木的,甚至还有用贵金属的。
△ 银鎏金烧蓝折扇,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 象牙镂刻折扇,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
△ 玳瑁镂雕折扇,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
△ 黑漆描金折扇,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
当时中国出产的扇子由于工艺极佳,又符合西方客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备受推崇。
△ Brisé fan c. 1800- China.
△ 银鎏金累丝烧珐琅折扇,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
△ 中国产象牙外销扇
△ 玳瑁折扇,中国产,1800-1850 Museu do Oriente
外销扇上尽管是迎合外国客人的,但是有许多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题材。这其实是与外销画、外销瓷上的图案一样,个人觉得并非是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相反而是迎合西方对于中国的猎奇。
除此以外,还有纸面扇子与这种雕刻扇骨的扇子组合的形式。而组合形式又会被分为有一排纸面还是两排,后者现在比较少见了。
△ 十三行博物馆
另一种外销扇常见形式,依然也是现在旅游产品很常见的,看似与中国传统的书画纸面折扇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扇子在某宝常被称作“丝绸扇”或“中国风折扇”,顾名思义它的扇面不是纸质的,而是织物。
△ 图片随机从某宝搜来的
乍看一下,丝绸啊,很中国风啊,其实并不然,只要观察密布又镂刻的扇骨、比例殊异的扇面就不难发现这种扇子与Brise Fans的审美难脱关系。
我国传统的纸面折扇鲜少使用扇骨参与装饰,上海明墓曾出土装饰扇骨的折扇,但是扇骨的比例也很小,装饰手法也简单。
△ 乾隆陪皇太后御园观荷即兴题诗折扇
△ 上海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明代折扇
这类扇子的突出特点在于扇面采用织物,装饰手法以前多用绣,现在已经简化成用印用画的了。若织物用纱等半透的材质加绣花,或用蕾丝,效果与象牙镂雕很相似。
△ 1806-0,法国
△ 1805
这些在某宝热卖的款式,从款式设计上来看其实都可以从文物里找到同款。
△ 外销扇
△ 1870 法国
△ 19世纪 比利时
△ Elegant young lady with a fan La Coquette 1889
△ 图片随机从某宝搜来的
然而更接近的是日本网店上售卖的扇子。日本也曾是外销扇的输出国,与当时的中国是竞争关系,彼此的设计也有互相影响。
△ 日本某天上随机找到的扇子
这些日网扇子的扇子与我们的老字号如“王星记”在售扇子几乎如出一辙,他们甚至就是中国代工生产的。
那个知乎问题很冷门,当时只有一个匿名回答直接推荐了王星记。我当时心里很震惊,一方面当然是题主无意间问出了一个很多人不敢正视的关于如今折扇风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考像王星记这样的老字号是否有负起承担引导这些的义务?
△ 王星记旗舰店内销量第一的宝贝
除此以外,我们在某宝看到、在旅游景点买到的那些随处可见的折扇,其实当年大多是老外流行的扇子款式。
△ 图片随机从某宝搜来的
△ 1620s V&A博物馆
△ 1840 欧洲,大都会博物馆
△ MET藏
欧洲曾经刮起了所谓的“中国风”,在对外贸易的促使下大量绘有中国形象的产品被输出,伴随着精巧无比的中国工艺。但是其实双方都不曾在真正在深层次的文化上停驻,这些中国的人物、中国的庭院其实和描绘的花草、风景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只是装饰而已。
△ 十三行博物馆
外销扇是一个很小的缩影,它甚至连“中国折扇”这个话题也负担不起,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文化是一步步在世界面前迷失自己的。
就如王星记,它的拳头产品应该是“黑纸扇”,我们之前在《被忘却的杭州黑纸扇:扇风遮雨防晒十项全能 | 旁听服饰史》里介绍过这种神奇的折扇。它不能更换扇面,却防风抗雨,显然更有市井气息,一些明墓出土的看起来比清宫旧藏品相更好的扇子所采用的应该就是类似的工艺。
△ 上海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明代折扇
上图那个样子的是明代的扇子,而下图这样子是王星记现在售卖的黑纸扇。
我常常会困惑,折扇只是平常之物,我们花了无穷的气力去争论它是中国还是日本发明的,为何却拿不出一点点心思去了解折扇后来的故事,以致于我心头总难免一股“事已至此”的茫然。
每一个物质的历史其实就是大历史的小小缩影,希望通过几篇(算个系列吧)关于扇子的近现代故事,“现在”是如何造成的,而“改变”又如何着手?
下一篇希望可以谈谈中国团扇的消沉与折扇的兴起的故事(反正也没写好)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