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7916- 一战中国唯一参战的军人:中国只有我一个人在战场上,我决不能偷生!

1918年11月11日,在这一天里,德国宣布投降,包括中国在内的协约国集团取得了这场世界大战的胜利。尽管中国作为战胜国,但遥远的一战似乎和我们扯不上太大关系。而有这样一个中国军人,他用生命证明中国参战并非出工不出兵。可惜的是,他最终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阵亡。

他就是马毓宝。

马毓宝,这三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志士吧:他是云南昆明人,1894年出生,从小就仰慕岳飞和文天祥这样的伟人,一直以来激励他的座右铭是岳飞的那句“还我河山”。因为他一直渴望成为像岳飞一样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所以他在年轻时毅然地投笔从戎,加入了云南讲武堂。

1912年,马毓宝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军官学校录取。第二年,马毓宝就迫不及待地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当时,由于袁世凯独裁倾向严重,举国为之不齿,因此这一讨袁的行动很受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讨袁战争失败了,于是马毓宝只能回到云南,在滇军担任军官。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时,他已位至上尉,并在广东一带活动。

不久后,他回到了云南招募新兵。而在这里,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法国驻云南的领事,他在和马毓宝和交流中开始钦佩其为人,于是二人结下了很深的交情。但此时,一战已经爆发两年了,欧洲战场场面正是火爆,双方打得头破血流。当马毓宝和那位领事谈及一战的问题时,马毓宝深切地表示了对德国的厌恶和对法国的同情。他这一下子,可就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法国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于是,在这位法国友人的帮助下,马毓宝来到法国加入法军,与其他英勇的法军战士一起讨伐德国。而后,马毓宝被派往非洲,但鉴于他的国籍,他只能参加防守战。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参战。

终于,时间来到了1917年8月14日,此时的中国正式参战,对德奥两国宣战。尽管中国最终并没有派遣作战部队,但为了帮助协约国,中国还是先后派遣了20多万劳工支援协约国。而他们主要的工作,则是战地后勤,比如维修道路、营房,或者挖掘战壕、装卸弹药和救护伤员这样的工作。当然,也包括进入英法工厂工作。

可以说,中国尽管没有派兵直接上战场作战,但还是为协约国在一战的胜利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而马毓宝则借着先前法国领事的帮助,成为了协约国军队中唯一一位带有中国军籍的军人。勇猛的他在战场上浴血搏杀,丝毫不给中国人丢脸。但由于战斗激烈,他还是先后两次在战斗中受了伤:1918年3月,马毓宝在冲锋时头部中弹,伤势严重。但幸好得到及时的治疗,他险死还生。后来,在他伤愈不久后的6月,马毓宝又遭受重伤,这一次是因为瓦斯中毒,使得他当场不省人事。所幸,最后得以受到及时的抢救而活了下来。

最终,由于他战功卓著,法国政府还为他颁发了法国国家荣誉十字勋章。要知道,这可是法军中最高等级的勋章。而这件事也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很是重视:看到马毓宝这样一个人才在危险的前线作战,中国政府尽全力劝说法国,希望能让他暂时退出战争,以便保存人才并送往法国军校深造。

但当时的马毓宝是这样回复的:“德国的暴行天下人得而诛之!我们国家虽然参战了,但却只有我一个人真正在战场上。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爱护,但我绝不能退出战场,这样恐怕别人会笑我胆小!”这些话,句句掷地有声,让人们看到他那为国争光的决心。

可惜的是,在1918年9月2日时,马毓宝被一颗子弹打中头部,永远地倒在了欧洲索姆河的前线上,年仅24岁。曾经的英雄,从此身死在了异国他乡。

而在他阵亡之后,法国政府将他安葬在法国陆军公墓里面。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1918年9月2日为法国而阵亡的外籍志愿军烈士马毓宝”。法国人,也给了他最高的荣誉!

当这个惨痛的消息传回国内,孙中山先生亲自为他挽辞“黄胄光荣”,并且把他追封为中国陆军步兵中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