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出精妙好句不出名,一词人照搬到自己作品中,成千古名句

中国的传统诗歌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这期间有许多文人泼墨挥毫,留下的优秀诗作定然是恒河沙数,其中能够流传千古的名句同样不计其数。

先秦时期的《诗经》便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句,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汉朝的乐府诗也有许多名句,如“愿得一人心,白头不分离”。

魏晋南北朝之后,诗歌发展鼎盛,佳句更是越来越多。不过,很多诗歌名句,并非是原创,而是经过借鉴,化用前人语句而来,甚至还有诗人一字不改,照搬原句。

比如纳兰容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便是照搬了骆宾王的句子。

唐末五代时期,也有一位诗人十分悲剧。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联非常精妙,可这一联在他手中并没有出名。反倒是北宋一位词人原封不动一字不改的照搬过去,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

这位诗人叫做翁虹,这首诗则是《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一个暮春时节,诗中的女子想起了离别的恋人,对景自伤,心中感慨万千。

首联上半句,写出是暮春时节。春天将要结束,诗人用了一个“残”字,伤春的情感基调就出来了。这句以“又”字开头,别有深意,为下文情感的深化做铺垫。结尾则是一个虚词“也”,非常像写散文的写法,随意自然。

当代一位文学教授李定广曾说,诗词一般不用“知乎者也”这类虚词。翁宏这一句明显是一个反驳他的佐证。

暮春时节,如何能够走出这翠帏。翠帏是指绿色的帏帐,这里不一定是实指,可以看作是女子居住的房间。首联的下半句是一个设问,为什么不能出房间?问题在颔联给出了回答。

因为春残,女子料想屋外定然是落花纷纷,泥絮点点,一片萧索景象。若出门,独自站立在落花之中,女子不免感觉孤寂凄凉。

何况,在迷蒙的微雨之中,还会燕子成双成对的飞落。对于心中有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的女子,燕子比翼双飞更让她难受。

落花、双飞燕本是极为平常的写法,不过诗人加上“独立”、“微雨”,便让这幅春残的画面更加立体,仿佛时空不断延伸今年,意境深远。

诗人仿佛只是客观的描写两幅景象,不掺杂任何情感。可一正一反的景物衬托之下,读者自可领会到女子心中的愁苦之情,这便是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颈联写的是女子心中的感受。上句的“寓目”是指观看,出自《左传》。风雨中飘飞的落花,与双飞的燕子,看得女子魂魄欲断、伤心欲绝。

“经年”就是经过了很多年,一别多年,物是人非,连梦境也和以往不相同了,曾经无比清晰的记忆和容颜,或许在梦中慢慢褪色。

下半句的“经年”是与上文的“又”字对应的。从这两处可以看出,女子不只是在这个暮春中思念恋人,而是很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梦非,人非,是时光流逝。春残花落,又何尝不是在暗示时光流逝中女子的芳华逝去呢?

苦闷之中,不觉到了黄昏,此时更是愁上加愁,之后则是漫漫的长夜,教人如何忍受得住?唯有蝉在萧条冷落的暮色之中。

看完这首诗,想必大家已经知晓,所谓的千古名句,就是此诗的颔联。北宋词人晏几道将其一字不落的放在了自己《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之中。

翁宏是原创,晏几道是沿袭化用,为何反而是后者让此句成为千古名句呢?

其实从上面《春残》可以看出,翁宏之诗前面两联还起承的比较好,但转结太平。

其实颈联的“魂断”、“梦非”,已经可以在前面两句感受到了,也就是说,已经被蕴藏在了景物中,再写则情感重复。翁宏写这首诗,很像是灵感迸发,先得出了“落花”这一联,然后“凑”齐了一首诗。

这种情况下,整首诗有句无篇。而晏几道的《临江仙》则是浑然一体,意境情感非常契合,原词就不摘录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品析一番。

尽管晏几道是化用,但因为全词出彩,“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尤为应景,后世读到此词,便记住了此句,所以谭献称之为“千古不能有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