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区:着力办好民生事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投入8000多万元,建114所农村幸福大院,4.6万名农村老人享福;投资20.9亿元,兴建引江水厂,60多万村民受益;投入100亿元建成“无煤区”,24.7万户享受清洁取暖……4年,武清区财政共投入643.8亿元,实施民心工程203项,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清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民生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提升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武清区广大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颐养与善育 “一老一小”各有所乐

“土豆炖牛肉、番茄炒鸡蛋、清炒苦瓜,白米饭、大馒头,还有一份热汤,在这里吃午饭,比在家吃得还好,享福啦!”在武清区梅厂镇西陈庄村幸福大院老人家食堂里,20多位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村民云凤友竖起大拇指赞叹道。

老人在幸福大院享福了,子女们也格外开心。村民云红亮说:“父母身体都不好,不能自己做饭吃,我每天都要在家照料,既不能远离家门,更不能外出赚钱。现在好了,把父母送到幸福大院,这儿管吃喝,还有休息的地方。我可以放心到周边打工,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

“幸福大院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多项服务,每位老人中午只需交1元钱就能吃上可口的午餐。饭后,还可在幸福大院娱乐室、休息室、阅览室娱乐或休息,老人们心情舒畅,子女们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继旺说,

武清区是农业大区,老人社会化养老有短板。自2013年起,该区连续9年将农村幸福大院建设纳入区级民心工程,已累计建成114所,为全区4.6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务,约占全区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20%,每5位农村老人中就有1位在这里乐享幸福时光。

武清区民政局局长刘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养老服务关系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们的工作、生活,是涉及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我们要下大量办好幸福大院,让更多老年人拥有美满幸福的晚年。”

为确保每所幸福大院顺利建成和稳定运营,区政府同步建立了建设和运营补贴制度,根据建设规模给予30万至5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每所20万元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补贴和每年2.5万元的运营补贴,对于纳入社会化改革运营试点的给予每年12万元运营补贴。截至目前,114所农村幸福大院已累计投入政府补贴资金8000多万元。2021年,陆续落成的15所农村幸福大院,迎接着一位又一位老人。

老人们安排“妥当”了,孩子们入园入学更没落下。

开学季,目送孩子走进新建成的幼儿园,泗村店镇居民王艳庆眉头舒展:“原来孩子在镇里老旧的幼儿园,设施简陋,还没食堂,8时送,11时接回来吃午饭;下午送过去,放学再接回来,一整天全被孩子拴住了,根本没机会出去打工赚钱。”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泗村店镇党委、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下决心加以改变,高标准新建了一所高水平的镇中心幼儿园,建筑面积2780平方米,可容纳270名幼儿入园,食堂给孩子们提供两餐。早送晚接,中间可到企业安心工作,家长们省心了,纷纷点赞。

武清区教育局局长赵学斌介绍,2019年、2020年两年,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所,新增学位17040个。为彻底解决家长普遍反映的中小学生中午用餐和出行问题,武清区全面推进学校午间配餐供餐和校车配备工作,目前,城区26所中小学已实现午间配餐,7所镇街公办幼儿园已实现午间供餐,14所镇街公办幼儿园设备设施已安装完毕、达到供餐条件。让城区学生们好生羡慕的是,22个农村镇街偏远地区开通了校车,1.9万名学生乘坐校车上下学。

“厕所革命”洁净农家 煤改电(气)暖百姓心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走进大碱厂镇南辛庄村张学平家,院落干净整齐,花红柳绿,空气中散发着淡淡香味。谈起“厕所革命”,他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一脸幸福。“推倒旱厕建成水厕,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曾经,农民所居平房皆为旱厕,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人居环境不言而喻。

“厕所革命”体现文明尺度。

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武清区开始发力,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武清区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全方位推进“厕所革命”,先后改造提升农村户厕(水厕)16.2万座、补建公厕629座,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同时,村民家中包括厕所在内的4种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地下集污管道,村村建起污水处理站,净化后用来浇灌树木,补充生态景观用水。

水厕干净卫生,后期怎样维护?

区农业农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为确保水厕常年正常使用,区政府组建运营维护公司,定期清理水厕产生的化粪池残渣残液,政府方根据绩效考核情况,支付运营公司服务费,村民们根本不用担心,更不用管,政府全包了。”

为确保后期管理维护好,区政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运作、专业化建设运营”新模式,与大禹节水集团共同投资15.9亿元组建项目公司。

“公司兴建了'管网+单村污水处理站’'管网+联村污水处理站’,实现了生活污水就近净化,杜绝了渗漏跑冒。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301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282座、铺设管网1800公里,日均污水处理能力2万余吨,惠及11万农户。”武清区大禹节水农村环境投资集团总裁张昊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走进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潘怀义家,老人正在打扫卫生,谈起冬季取暖,打开了话匣子:“自2017年开始,一到冬天就用天然气取暖,既干净又暖和,晚上温度能达到20多摄氏度呢。原来烧煤时,封炉子,温度只有10多摄氏度,盖两床被子还不暖和,现在盖一床就行啦,比原来烧煤取暖强百倍。更开心的是,烧气取暖并不多花钱,与原来烧煤时一样。”

“煤改电(气)清洁取暖,百姓享福,但支出成本并没增加,因为政府有相应补贴。一是让农户们享受峰谷优惠电价,减少支出;二是政府对煤改电农户,给予60%电费补贴;对煤改气农户(用气量在1800立方米以内),给予60%气价补贴,村民们都特别满意。”村“一肩挑”薄秋峰介绍说。

区发改委主任陈建江告诉记者,武清区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于2017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无煤区”,共完成居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24.7万户,运行至今效果良好。每年,区财政投入补贴资金约2亿元,补贴后群众用电用气取暖与原用煤费用基本持平。

电与气终结了柴与煤的历史,让群众生活幸福满满,更让蓝天更蓝。

一组数据显示:按照每户平均使用2吨散煤计算,“无煤区”建设,每年减少使用散煤约50万吨,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6年改善28.67%;其中,PM2.5年均浓度较2016年改善31.95%;PM10年均浓度较2016年改善27.45%……

喝上长江水 出门去上班

“没有党和政府帮助,我们老百姓哪能喝上清澈甘甜的长江水啊。”谈起饮水,喝了几十年地下水的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村民杨振刚有些动情。

长期以来,武清农村地区群众主要以地下水作为生活水源,氟超标等问题加之限时限量供水较为普遍,不仅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影响着群众身心健康。

近年来,尽管采取了除氟等一系列措施,地下水水质有了极大改善,但城区居民饮用的滦河水、长江水,还是让居住在农村的群众羡慕不已。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于是,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入武清区委、区政府日程。规划、设计迅速付诸实施,先后投资20.9亿元新建城北引滦水厂、京津科技谷引江水厂等供水设施以及覆盖全区的供水管网,60多万农民也喝上了安全水、干净水、放心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武清区全力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针对“40”“50”人员进行重点帮扶,通过安排公益岗位等增加其家庭工资性收入,解决生活难题。

45岁的辛丽,家住在武清区翡翠半岛小区,一家3口,女儿上初中,丈夫打零工。她想去企业上班,因年龄原因被婉拒,只能在家待业,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让她惊喜的是,区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第一时间为她提供了附近学校的公益岗位,每天7时30分到学校做内勤,中午在学校用午餐,14时就能回家,每月工资2000多元。辛丽说:“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区人社局还给我上了多种保险,日子过得舒坦了。”

区人力社保局局长王春来告诉记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包括“40”“50”人员在内的困难群体就业,2020年以来,已认定并帮扶零就业家庭350人、认定并帮扶就业困难人员1124人,落实特殊群体各类政策补贴资金共3707.5万元,全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其他困难群体就业率达80%以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武清区继续做好民生大文章,各级干部俯下身子,走进基层,了解群众所急、所想、所盼,集纳群众共性的民生问题,带着感情和温度,一项接着一项干,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作者单位:天津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