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仍待优化 探索欧盟碳市场带来哪些启示?

2021-07-30 18:12:35

欧盟气候交易所为目前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碳交易所,去年的成交额占到了全球交易总额的88%。以欧盟气候交易所为基础建立的欧盟碳市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跨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其成功经验无疑值得借鉴。

作为欧盟气候政策的基石,欧盟碳市场建立于2005年,在30个国家运行(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及冰岛、挪威和列支敦士登)并在去年和瑞士链接,纳入了11000个固定排放设施以及上述国家内的航空公司,覆盖欧盟45%的温室气体排放(英国脱欧后,于今年退出欧盟碳市场,实施单独的碳交易机制)。按照总量交易原则,欧盟统一制定配额,各国为本国设置排放上限,确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中的产业和企业,向其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配额,可以将剩余配额出售,反之则需要在交易市场上购买。

欧盟碳市场主要通过两大机制保证运行:一是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二是履约期效应机制。

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的主要原理是当碳市场中流通的配额量超过8.33亿吨时,将每年从即将推出的拍卖份额中提取相当于当前流通总量的12%放至备用库中(2019~2023年间该比例暂时提高至24%)。而当碳市场中流动的配额量低于4亿吨时,则从备用库中调拨1亿吨配额注入市场中流通。该机制意义在于当市场面临较大系统风险时,如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排放大幅下降,通过及时调整配额供给有效稳定市场,避免碳价过度波动。这样可以给投资者提供长期的价格信号,有利于绿色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

履约期效应机制是指欧盟委员会根据各个成员国上报的国家分配方案制定初始额度。各个成员国可根据额度与自身排放量之间的缺口选择与其他成员国之间进行交易。在履约期末,对超出部分按照惩罚机制进行惩治。履约期效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尤其对于碳排放管理意识薄弱的国家。据悉,4月30日为欧盟履约上一年排放的最后期限,罗马尼亚部分电力和钢铁企业在最后一个月才紧急采购配额,不得不接受市场投机者借机推高的碳价。

自2005年启动以来,欧盟碳市场已进入第四期(以4年为1个履约周期,控排企业须在该时间窗口完成减排目标)。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企业排放量大幅下降和碳排放配额供给严重过剩,碳价一直低迷。欧盟先是实施了控排机制暂时削减9亿吨配额,又在2018年正式通过实施市场稳定储备机制, 提升了市场信心,碳价大幅回涨,超过20欧元/吨。疫情爆发后,碳价短期跌至15欧元/吨之下。之后又因欧盟提出将在2030年气候目标从减排40%提高为至少55%,碳价重新上涨。欧盟碳配额2021年12月期货于4月29日收盘价为48欧元/吨,再创历史新高。

碳价的走高,既说明企业对碳配额需求的旺盛,同时也代表更多投资者踊跃参与碳产品交易,整体反映出已经非常成熟的欧盟碳市场助力欧盟实现减排愿景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大。

与此同时,碳价的上涨也使得工业企业更加意识到碳价成本的影响,惜售过剩配额,或者因为预期未来配额短缺而提高了对配额的需求。稳健的气候政策也吸引了新的金融投资者进入碳市场,把碳配额作为规避气候政策风险的优质资产,进一步推高了对配额的需求和碳价。据交易所公开的欧盟碳排放配额期货持仓数据显示,目前虽然仍是控排企业为主,占比74%,但比去年同期的80%还是略有下降。基金投资者的持仓份额从6%上升为9%。

显然,欧盟碳市场的运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碳市场使欧盟国家的碳排放量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包括电力、工业部门以及航空业等在内,前3个履约周期欧盟碳市场牵引着碳排放量以年均1.4%的速度下降,至去年温室气体排放比碳市场启动当年至少降低20%。理论上说,碳价的走高代表着企业碳排放成本的上升,无论是企业基于规避高碳价而在内部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实施自我减排,还是不得已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都会增加财务开支。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欧盟碳市场上碳价的继续扬升实际构成了对企业加大减排的倒逼之力,欧盟二氧化碳削减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的概率非常之大。

其次,碳市场让欧盟能源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格局。欧盟企业因此被迫选择其他替代型能源维持生产,或者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研发和创新以减少碳排放,使欧盟能源结构由此发生较大变化。过去10年间,欧盟煤炭生产量下降了32%,石油生产量下降了29%。与此同时,风能、水能、光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欧盟的电力供应由此迅速向多样化清洁能源转变,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上升到60%,超过煤炭和核能成为最大的发电来源,电力部门由此成为了欧盟最早脱碳的行业。以此为基础,欧盟在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升至65%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胜算。

再次,碳市场让欧盟的绿色能源投资走上可持续运行轨道。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0年的8年时间里,欧盟仅通过在碳市场拍卖碳配额就获得了超过570亿欧元收入。这些资金都投入到由欧盟资助的气候项目中。按照欧盟发布的《欧盟绿色协议投资计划》,未来10年内还有至少1万亿欧元的可持续投资进入碳中和和绿色经济领域。动态地看,由于存在非常清晰与强烈的碳价续涨预期,机构投资者的进场步伐也会不断加快,欧盟绿色能源投资也将从中获得持续的资本配给。

最后,碳市场促进了欧盟经济朝着减碳方向的成功转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保持正相关关系。一方面,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迅速增加。这种因果互动效应在制造业投资占比较大的经济体内特别显著。值得关注的是,受减排目标的压力使然,欧盟制造业纷纷选择向可以减轻传统能源依赖的制造服务业转型,欧盟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19.8%下滑至去年的13.6%,而同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1991年的59%上升至去年的65.8%。由此,欧盟过去15年GDP的增长划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向关联的漂亮轨迹。

碳市场仍待优化

针对质押登记问题,恒信农商银行的处理方式是在其所在的越城区生态环境局完成登记;此外,一旦出现风险,企业自行在碳市场交易或拍卖配额并完成还款。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国碳市场后续将开通碳配额冻结手续,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碳配额质押过程中的登记、查询和配额拍卖等环节的问题,更有助于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

不止于此,要从全国碳市场建设过渡到有效市场,实现“双碳”目标、区域间平衡发展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推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专家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在立法、量化和定价三方面进一步完善。

首先立法是基石,能够在保障参与各方权益的情况下进行碳配额交易,也是后两者的基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于近日表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尽快出台,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管理体系。

在此基础上,李菁强调,一切交易的前提是数据的准确,投资人可以及时、精确获得市场交易信息,否则可能导致体系上的崩塌。实际上,电力产业先行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也是考虑到这一产业的碳排放测量技术相对成熟且推广度较高。后续进入市场的产业和主体,其排放量和减排信息也应做到准确和及时。

价格则是被谈及最多的判断市场有效性的因素。从国际经验看,碳价过低、过高或波动过于频繁,都无法有效发挥激励碳减排的效果。碳价过低,无法体现出减碳行为的经济效益;过高,则可能过度影响企业盈利和宏观经济水平。原则上,在明确的“双碳”目标和路线图指引下,碳价总体趋势一定是越来越高的,随着碳中和目标的临近,碳市场配额存量则会减少。因此,碳市场要充分活跃且价格有增长性,但其目的是引导碳减排。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谢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也是未来开设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意义之一,可以更好地发现碳配额的预期价格,熨平碳价过度波动。

从欧盟碳市场的发展优化,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保持碳市场运维的渐进次序是欧盟碳市场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行业与产品纳入程序看,欧盟的电力与能源密集型工业(石油冶炼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玻璃行业等)首先进入首个履约周期,紧接着就是航空行业,然后就是道路运输和建筑业以及内部海运行业,减排的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在配额分配方式上,欧盟最初约95%的配额为免费发放,后来免费发放配额下降至90%左右。而在供求双方通过碳市场自动成交的同时,拍卖占比也逐年上升,份额从最初的不到5%升至目前的40%,成为了最主要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与配额免费发放递减以及拍卖占比递增相同步,欧盟对于碳排放的违约企业,也就是碳排放超过了碳配额又不如期履约的企业所作出的处罚也在不断加大,罚款额从最初占配额比重的70%升至目前的150%。

二是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以及资源配置功能是激发欧盟碳交易展现出活跃姿态的强大牵引。观察发现,受到需求方面的扰动,欧盟碳价格经常出现偏离价值的非正常状况,其中金融危机期间欧盟企业排放量大幅下降,碳配额供给严重过剩,导致碳价大幅跳水。新冠疫情发生后,欧盟碳价再次下挫,碳价跌至15欧元/吨之下。对此,欧盟除了通过削减配额与延迟碳交易等技术性手段来提振市场信心外,更重要的是创建了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由此向需求方传递出配额递减与稀缺的信号,对微观企业参与碳交易形成倒逼,同时推动碳价上涨预期。

文章来源: 石化产业观察,中国能源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