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洲——留在身边的感动
留在身边的感动
文/原铁十二师张润洲
五月二十二日,兵网启动《援越抗美五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活动时间为四十天,自从兵网发出通知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收到了援越抗美参战的老兵许多稿件,他们的稿件字里行间都书写着那段难忘的岁月、那段尘封半个世纪左右的往事,这些援越抗美的老兵,在迈出国门的那一天起,就投入了与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杀的战斗,在抢修铁路的过程中,我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经过了五年多的浴血奋战,保障了这条钢铁运输线顺利畅通,把援越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有利的保障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圆满完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下达的援越抗美任务,向祖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也有许多战友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在越南的土地上,留下了一座座坟茔,一块块墓碑。他们的热血染红了挺拔的木棉,染红了铁轨和枕木。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在,与山河共存。
这些当年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兵,年龄最小的人也有七十五岁左右了,有的战友已经离开了我们。虽然事情过去了五十五年,这些老战友对那场战争记忆还是那么清晰,对故事的回忆写得还是很生动,虽然文章里有个别的错别字出现,有的写的前后乌龙,但总体上看还是不错的,故事生动真实,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有的战友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倒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之下,还有的战友为了抢救越南老乡和自己的战友,把生还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倒在血泊中。还有的战友为了排弹,排险,舍生忘死。谱写出一首震天撼地的英雄赞歌,读后对这些援越抗美老兵肃然起敬。
兵网为了抢救性挖掘这段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援越抗美》的往事,经站长批准。兵网以写作群群主郑建平挂帅,以王抗林、王林山、潘寿军、陈登辉、赵发秀等十一人成立了《援越抗美五十五周年管理群》,本群这些志愿者负责收稿,校对、审稿、编辑、确定稿件合格后,再推送写作群,再由写作群里面的志愿者推送兵网信息中心,中心的校对完成后,再交编辑刊发、整条流程和各道工序有条不紊,既保证了文章的原汁原味,又给群里这些老铁道兵送去了精神食粮、战友们都说“以前光听说“援越抗美”战争打得很艰苦,看完文章才知道那场战争的真面目。为咱们这些援越抗美的老铁道兵点赞。
这些志愿者,自建了这个群之后,几乎整天活跃在这个群里,相互沟通信息,核实稿件的内容,还原当年那场战火纷飞的战场,有时为了核实一条信息或一串数字,不知道翻查了多少资料,耗费了多少精力。这个群里只有11个成员。我每次打开手机的时候,都看见这个群里面的信息条码最多。每天都有几百条,超过了写作群里面的微信条码。有外群转来的原稿,有互相会话的语言,有战火纷飞的照片。这些人从早上开始,一直忙到午夜十一点钟左右才休息。有时为了核实一串数字或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翻查大量的资料,做到准确无误才发向写作群,再由写作群里面的志愿者发向兵网信息中心。
我与我的栏目组长舒湘华战友也融进这个充满激情的《援越抗美五十五周年管理群》。有时候也协助他们修改一下稿件,纠正一些错别字和语法修辞之类的小毛病。说实在的,我的水平很有限,没有经过高等学府深造,退伍后也没有坐过一天办公室,确实是力不从心,但是看到这些志愿者整天忙碌的身影,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平静的心灵,为他们的忘我精神而感动,也自觉的加入了他们这个行列、帮助这些志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减轻这些志愿者的负担。毕竟这些人都是步入老年人行列里的一员,有的人还家务缠身,还要照顾好铁三代,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了弘扬铁道兵援越抗美的尘封往事,义不容辞的迈着坚定的脚步,砥砺前行。这些人就是我当年的战友,我的异性兄弟姐妹。他们图的是什么?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和奖金,文章中也没有他们的作品和署名?就是这些幕后英雄,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故事推向前台,推荐给全国成百上千万读者。让他们了解这段抗美援越历史,了解已经解甲的铁道兵。尤其是郑建平战友,她管理着写作群的200多名战友写作的稿件的审查,负责全群战友之间的协调,还抽出时间为编审援越抗美的稿件操心,她还有一大堆家务事,但是她这种拼命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为她这种无私的精神而感动,虽然我们两个都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相隔又不太远,但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见面的时候也是谈网站发展的方向及怎样提高稿件的质量,很少谈论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孙辈的成长和家庭的琐事,这样的人就在我的身边,她的拼命精神也深深的感染着我,为她的这种精神而感动。还有其他的一些战友,虽然从没有谋过面,对他们了解的不多,但在群里看到他们忘我工作的样子,看到他们为稿件的质量一丝不苟的态度,真的好感动我除了给此群推送稿件外,尽量减轻这些人的负担,也让他们适当的休息一下,让这次活动圆满的落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衷心祝愿这些无私奉献的老战友们在圆满完成这次活动中,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毕竟都是花甲老人了。有了强健的身体,才有旺盛的斗志。
我耳濡目染,这些志愿者的精神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留在了我身边的感动让我很难在记忆中抹去。他们的无悔付出也会感动其他的战友,让我们一起,助力他们这些志愿者顺利完成这次活动,把这些珍贵的史料留给后人,留给我们铁道兵的后代。
校对:李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