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经方运用举隅(二​)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注意:患者切勿擅自试方,请找专业中医师开方。

【经闭、胃病、结肠炎、病毒性结膜炎等】

01

经方运用举隅:专治女性闭经方

女子的正常发育,平均在十四岁的时候,应该月经来潮。《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也。如果应来的时候而不来,或月经已经来过而断就叫经闭,在未婚女子的经闭,古人称为室女经闭。

1、血枯经闭。有失血、盗汗、房劳多产、脾胃虚弱,以及误服汗下,攻克之药等都能招致,又或先经吐血、下血谓之脱血,致使血枯亦月事不来也。其症状面色苍白带黄,形容消瘦,皮肤干燥,头目眩晕,精神倦怠,心悸不宁,大便干燥,月经色淡量少,脉象虚细。

治宜四物汤合柏子仁丸:熟地八钱、当归四钱、白芍四钱、川芎二钱、牛膝四钱、续断四钱、泽兰叶三钱、卷柏三钱、柏子仁五钱。

八珍汤加阿胶、续断、丹参、香附、泽兰叶亦治之:熟地八钱、白芍四钱、川芎二钱、当归四钱、西党六钱、白术五钱、茯苓四钱、甘草二钱、阿胶四钱、续断四钱、丹参五钱、香附一钱、泽兰叶三钱。

室女经闭也有因其他疾病引起气血不足而形成的。又有室女饮食如常而天癸不至,只是气血不足往往有之,服药疗其杂病,经自流通,其与血枯经闭殊有轻重之分,至于暗经、歇经、石女等异常生理应当与经闭加以鉴别。

2、血瘀经闭。血脉阻滞,中有干血,经闭不行。其症状面色苍黯,皮肤干燥如鱼鳞状,口燥不欲饮水,胸腹胀满不舒,小腹拘急胀硬、按之痛甚;痛连腰髀,小便微难,大便燥结;舌质黯红,或赤紫斑点,脉象结涩。

治宜通经丸:归尾、桃仁、大黄、丹皮、干漆炒烟尽、肉桂、牛膝、莪术各一两、三棱醋炒五钱、麝香八分、共为细末以皂角五钱、芫花二钱,煎水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产宝方亦治之:牛膝、大黄、桃仁、细辛、当归、川芎、水蛭、糯米炒黄等分,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下。

3、寒凝经闭。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利,故经闭不通。其症状面色青白,腰酸腹痛,四肢冷痹,脉象沉迟,唇淡舌白。

治宜五积散加味:麻黄二钱、苍术三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枳壳二钱、桔梗三钱、北姜三钱、茯苓四钱、厚朴二钱、法夏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白芷三钱、陈皮二钱、吴茱萸三钱、香附三钱、艾叶二钱,内除桂枝、白芷、陈皮外,余药均用酒炒。

又温经汤加香附、玄胡索亦治之:西党六钱、麦冬八钱、当归四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吴茱萸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阿胶四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香附三钱、玄胡索三钱。

有赵氏妇者,年方三十岁,尚无生育。忽经停三月,食欲正常,二便如故,唯四肢冷痹,小腹时有隐痛。初起未审是停是娠,以其夫婿认定是病,且其乳头不变色,又无恶阻现象,唇淡苔白,切其脉搏沉迟,妊娠未确,遂以温经汤加香附、玄胡索服四帖后,小腹痛止,又服四帖,经即得通。后同患病者三人,均用此方治之而瘥。

4、热涸经闭。因患潮热,消烁血液,或因胃火消烁者,均能酿成经闭。其症状面黄颧赤,心烦唇燥,口苦咽干,肌肉消瘦,入夜潮热,睡眠不安,大便结燥,舌苔干燥,脉象弦数。

治宜二黄散:大黄焙三钱、生地黄五钱,共为细末作一服,空心好酒调下,可连服数次。

一贯煎亦治之:生地五钱、当归五钱、沙参三钱、麦冬三钱、川楝子五钱、枸杞三钱,水煎服。

5、痰阻经闭。痰阻经闭,大抵因湿痰多与脂膜壅塞遂致经闭。其症状身体肥胖,面色浮黄,胸闷脘胀,痰多时易呕恶,白带甚多,口中淡腻,舌苔滑白,脉象弦滑,经色淡而反多,经期屡愆,或数月一行。

治宜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各二两、童便、陈皮茯苓各一两半,枳壳、制南星、法夏、炙甘草各一两,生姜自然汁浸,共研细末,面饼为丸,如梧子大,淡姜汤送。

6、气郁经闭。因忧郁烦恼,心念不遂所致。《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其在女子不月”。其症状面色黯淡苍白,精神抑郁,头晕胁痛,胸闷纳少,嗳气吞酸,腹胀时痛,肠鸣气急,腰酸带下,脉象弦涩。

治宜四制香附丸:香附一斤,分作四份,酒醋童便,盐水各浸三日煮干,乌药半斤制,同香附共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又开郁二陈汤亦治之:即二陈汤加苍术、香附、青皮、莪术、川芎、槟榔、木香、生姜,此方宜体胖兼多痰湿者。

7、脾虚经闭。脾胃不和,饮食减少,或因营养不良不能生血,故致经闭。其症状面色苍黄、皮肤浮肿,四肢清冷,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有时腹胀,口淡乏味,食量减少,不易消化,恶心欲呕,脉象虚迟,常多白带。

治宜归脾汤加阿胶、艾叶、香附;西党六钱、白术五钱、黄芪六钱、当归四钱、云神四钱、远志二钱、枣仁四钱、木香一钱、阿胶四钱、艾叶三钱、香附三钱、桂圆五粒、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又归芍六君子汤加香附、艾叶之类亦治之:西党六钱、白术六钱、茯苓四钱、法夏三钱、陈皮二钱、炙甘草二钱、香附三钱、艾叶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但月经有一年一行的谓之避经,有三月一行的谓之居经,有长久不行的谓之暗经,还有歇经,石女等,这均属异常生理,与各种经闭殊有区别。

治疗女性闭经单方、土方、草药方

起居如常,饮食如故,形容亦如平常,脉象亦无变异,且无其他疾苦,病原复杂不拘哪经者。

1、茜草一两,绍酒煎服。

2、蚕砂炒黄色四两,用无灰酒一壶,浸一宿,煮滚澄清去砂,每日温服一盛。

3、生山楂一两,当归五钱,酒水煎加红糖冲服。

4、五灵脂一两,研细末,醋丸如绿豆大,每服三袋,清酒下。

5、丹参、茜草根、卷柏、香附、鸡血藤、月月红花各等分,共研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水酒调下,日三次。

草药方:

1、生香附一两,生韭菜一两,二味抖溶揪汁加红糖一两,童便半杯,用白酒煮开泡服。

2、甜乌泡根一两,土牛膝五钱,乌药三钱,艾叶三钱,水酒合煎加童便兑服。

3、土丹参一两,血当归一两,益母草一两、鸡血藤一两,煎水兑甜酒服。

02

经方运用举隅:“三畏汤”经方治疗胃病、结肠炎

“十九畏”最早见于明朝刘纯《医经小学》,是中医人熟知的配伍禁忌。本文介绍李可老中医用三畏汤治疗胃病、结肠炎经验,反其道而行之,以人参、五灵脂等共同入药,打破常规,疗效斐然,为中医人开拓用药思维。

胃病的治疗

1、细菌或病毒性肠胃炎:一般在吃了可能不洁食物几小时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胃痛、腹痛等症状。轻度的仅肠胃不适。首先,应尽可能吐掉吃进去的不洁食物,然后服用藿香正气水(一日2次,一次一支)或藿香正气丸,腹泻可加思密达,为防止脱水可口服补钠盐。

饮食:禁食5—6小时。缓解后可食用粥、馒头、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一般两天可痊愈。

催吐剂:阴阳水。滚水、凉水各一碗均之,加炒盐一撮,打百余下起泡,饮之立吐。

《伤寒论》中的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病毒引起的肠炎(如:轮状病毒)专方,一般一剂见效。

葛根芩连汤:葛根30克、黄芩20克、黄连 5克、炙甘草5克。

2、三畏汤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李可自创的三畏汤: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畏药,属于十九畏的范畴。

(1)红参、五灵脂相配。红参(或高丽参)、五灵脂相配(各10克),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之症,益气活血,启脾进食,化积消化瘀定痛,化腐生肌。二药等分,为散吞服治疗胃溃疡当日止痛,半个月痊愈。加0.3克麝香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覆杯而愈。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15—20天痊愈。(五灵脂为散剂时用醋炒,红参或高丽参的服用有适应症,请咨询中医)

人参五灵脂同剂善于浚血(疏通之义),二药相伍治肝脾肿大(《上海中医药》(3)9,1965)。可见凡瘀血日久,正气已虚者,两者合用,收效甚捷。

(2)公丁香、郁金相配。公丁香10克、郁金10克相配,丁香辛温芳香,入肺胃脾肾四经,温肾助阳,消胀下气;郁金辛凉芳香,清心开窍,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利胆退黄,二药等分相合,有温通理气,开郁止痛,宽胸利膈,消胀除满,启脾醒胃之功。对脘腹、少腹冷痛胀满,或寒热错杂之当脘胀痛,煎剂人胃不及一刻,即可气行、胀消、痛止(无胀感者无效)对脾肾阳虚、五更作泻(包括部分肠结核)兼见上症者,效果最好。

(3)肉桂、赤石脂相配。肉桂(油桂为佳3—10克)、赤石脂(10—30克)相配,肉桂补命火,益阳消阴,开冰解冻,宣导百药,温中定痛,引火归原;赤石脂甘温酸涩收敛,为固下止泻要药,据现代药理研究,内服本品能吸附消化道内之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可保护胃肠粘膜,消除瘀血水肿,止血、生肌、敛疮。二药相合,对脾肾虚寒导致之久痢、久带、慢性溃疡出血、五更泻、久泻滑脱不禁、脱肛、各型溃疡性结肠炎,一服立效,一月痊愈。

三对畏药,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俱则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疾,一经投用,便人佳境。

胃病年久,太阴之伤,以附子理中丸补火生土

红参、五灵脂配伍的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随着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参与五灵脂同用的临床运用逐渐增多。现代医家多运用二者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各类疾病,尤以消化、心血管及肿瘤疾病居多,收效显著,无副作用发生。

1、消化系统疾病。

王保来(1)在临床上将人参和五灵脂同用治疗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收到满意疗效。李振平(2)将两者相伍治疗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亦每获良效。刘培武等(3)认为临床遇体虚而瘀滞者,两者同用,既促进人参扶正抗炎之功,又加强五灵脂止痛降逆之力,以两者同用为主治疗胃反流性病变52例,治愈率达96.3%。张志明等(4)认为二药相伍,可取其相畏相激之烈,以攻沉疴之顽,用以治疗胃痛,辄收奇效。

2、心血管系统疾病。

韩洪(5)将人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33例,在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两者相伍运用发生毒副作用。曲淑兰(6)认为人参与五灵脂,一补气,一化瘀,两者相辅相成,可协同作用,并无明显配伍禁忌,将两者同用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收到满意疗效,所有患者服药前后查血象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胃病,日常该怎么养护?

胃病的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是平日的养护更重要。不要吃生冷油炸的食品,不喝酒,不吃寒凉伤胃的药。还有就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水肿、充血、糜烂的状态,胃的杀菌能力比较差,餐馆里的凉菜或没煮透的菜以及不能去皮的水果,健康的人吃了没事,而有胃病的人吃了就有可能导致胃炎急性发作。遇到这种情况,吃点藿香正气水。

治疗痢疾

痢疾:治痢用银花为炭,赤者白糖冲下三钱,白者赤糖冲下三钱,即止。

又方:赤痢以白鸡冠花,白痢以赤鸡冠花,烧灰存性,酒下,神验。并治赤白淋。

黄煌明晰中医治病疗法

黄煌:中医治病,并不是单纯的辩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辩气虚血虚,辩脾虚肾虚。

1、对证疗法。举例来说,甘草治咽痛,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治虚寒滑脱血痢,就是取赤石脂的吸附和对肠膜的局部保护作用,(赤石脂含有硅酸铝及铁、锰、钙的氟化物),是对证疗法。

2、支持疗法。竹叶石膏汤用人参、麦冬、甘草、半夏以养阴,更有粳米以支持营养,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是支持疗法。

3、对抗疗法。黄连治痢,白头翁治阿米巴痢,属对抗疗法。

4、食物疗法。小建中汤用饴糖,大建中汤用白蜜,属食物疗法。

5、专方专治疗法。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白塞病的专方,桂苓五味甘草汤就是治疗肺气肿的专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热痞(多见于浅表性胃炎伴幽门螺旋菌感染者)的专方。甘草就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专药,属专治疗法。

6、通治疗法。桂枝汤只要脉弱自汗就能用,四逆散只要胸胁苦满、四肢冷、腹中痛者就能用,故使用面非常广,属通治疗法。

7、体质疗法。还有体质疗法,更是有独到之处。如黄芪就是一种体质性用药,柴胡也是一种体质性用药。经方的思路朴实无华,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03

经方运用举隅:东垣法治疗眼疾

病毒性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分科越来越精细,此病在高建忠教授的门诊上并不多见。跟随老师侍诊抄方偶得一例,对老师的治法颇觉回味。遂整理医案如下:

刘X,男,66岁。2016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就诊时已是傍晚,仍戴墨镜不敢摘下,自诉双眼畏光、流泪2月余。伴有晨起咳嗽,鼻流清涕。余无它症。经某医院眼科诊断为:病毒性结膜炎、双眼剥脱性角膜炎。口服药物(具体用药用量不详)及外用滴眼液治疗,效果不理想。该患者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素体脾胃虚弱(多年的老患者)。问及纳食尚可,睡眠良好,二便调。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薄腻,脉弦缓。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加减):生白术15g,炒鸡内金15g,姜半夏9g,干姜9g,黄芩12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枳实9g,陈皮12g,吴茱萸3g,炙甘草3g。7剂,水冲服(颗粒剂,下同)。

2016年7月19日二诊:诸症有好转。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处方(羌活胜湿汤):羌活6g,独活6g,防风6g,川芎6g,蔓荆子6g,藁本6g,僵蚕9g,蝉蜕6g,赤芍9g,丹皮9g,地肤子12g,炒鸡内金12g,甘草3g,黄芩6g。7剂,水冲服。

2016年7月27日三诊:唯诉双眼干涩不舒,余症悉无。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缓。

处方(益气聪明汤加减):党参9g,炙黄芪15g,葛根12g,蔓荆子9g,升麻6g,生白芍12g,炒蒺藜12g,焦山楂15g,炒鸡内金15g,炙甘草3g。7剂,水冲服。

药后痊愈。

李东垣在《活法机要·眼证》篇中,开首就有这样一段话:“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为何难愈?如此案患者,年过六旬且患病2月余,不免病情志抑郁,虽郁症未显,但肝脉已现。诸药杂投罔效,纳食虽可,但脾胃功能已伤,视其舌苔白腻便知。《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写到:“白睛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传为精明也......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气上散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因心事繁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天明则日月不明矣。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脾胃论·五脏之气变论》中又写到:“经云:脱气者目盲,脱精者耳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为清窍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故一诊首当治疗脾胃,恢复中焦脾胃升降之职,升清降浊之务。首选经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并合用“枳术丸”,以复中焦健运。陈皮利气畅脾;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针对目赤而设。方中“枳术丸”由张元素所创,源于张仲景的“枳术汤”,二者虽药味相同,但作用有别。“枳术丸以白术为君,枳术汤以枳实为君。枳术丸治虚、治痞、治食;枳术汤治饮、治气、治积。”(读《内外伤辨惑论》)诸药共奏,恢复中焦枢纽机能,畅通清阳上升道路之功。

二诊症状好转,舌苔转薄白。《内经》曰:男子八八,五脏皆衰。患者年近古稀,阳气虚衰抗邪力弱,且素体脾胃虚。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生,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推理分析得知,其目疾久治不愈或与湿邪留恋不无关联。此湿邪并非外感,而由内生,即内伤病。转方“羌活胜湿汤”加清热凉血、散瘀、升清等药物继服。“羌活胜湿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如下:“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原方主治病症中并未提及可治疗头目病症,但李东垣在《脾胃论》的“羌活胜湿汤”随证化裁中提到过“耳鸣目黄”“面痛”二症。可见,只要辨证准确,该方是可以治疗头面部疾患的。

三诊时患者基本痊愈,唯有双眼干涩不适一症。为津液不能随清阳上承于目所致,处方“益气聪明汤”加减,升其清阳,载津液上承。“益气聪明汤”亦由李东垣所创,载于《东垣试效方》:“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该方临床医生喜用,貌似是治疗耳、目疾患的专方,但不要忽略李东垣是站在内伤脾胃的角度应用的。

患者药后痊愈,并不是某一张方子的加减之功。而是以舌苔白腻为辨证的切入点,分清标本虚实,并且有次第的治疗。纵观三诊处方,均站在内伤的角度用药。在攻邪的同时不忘固护脾胃,在调整气机升降的同时兼顾脾运。《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案中目疾向愈虽在二诊用药后,却也反证了老师的分析是正确的,即患者脾胃虚损在先,又被湿邪所遏的病理特点。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关系到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临证时,医者不论处方何药,都应该注重患者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不能图疾病的速愈人为的损伤病家脾胃,否则对病家来说遗患无穷。正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

  • 寒热错杂口疮除了甘草泻心汤还有两方告诉你!

    以前我还在乡下药店坐诊:治疗一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个老年人,他经常服用清热解毒药,如栀麦清火三黄片或者黄连上清片,都有效果,但是不久又会复发.老人说甚至药店有些销售人员也会推荐清热解毒药,除了清热解毒 ...

  • 『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秘笈』上卷→养生四要

    <养生四要>又名<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五卷,明·万全撰(参见<万氏妇人科>题解).<养生四要>一书为万氏养生理论系统之作.卷一论"寡欲" ...

  • 经方组合的解读与临床运用举隅(二):经方合时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授课稿     1.真武汤吴茱萸汤合潜阳丹治疗血管性头痛     验案举隅--6:     周某,男,67岁,退休教师,1997年7月26日初诊:    ...

  • 经方--经方运用举隅(二)

    民间医学网笔录 国学文化太美 2021-09-22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 ...

  • 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 大黄牡丹汤 ] 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皮一两(3g)桃仁五十个(9g)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熔化(9g)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适应症:肠痈初 ...

  • 经方治疗胎动不安举隅

    笔者近年来运用经方治疗胎动不安,获效良好.现撷其一二,介绍如下.   1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中,是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 ...

  • 王希仲运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举隅 – 经方派

    作者: 梁知行 仲景之方,谓之经方,是仲景总结前人和他自己久经反复实践检验的效方.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虽寥寥数味却力专效宏,不仅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还被后人称为 ...

  • 经方治疗疑难病举隅

    文章来源:甘草论坛 作者:廉伟 案1 闭经 王某,21岁,学生.2011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今次末次月经1月1日,至今未至. [刻诊]患者面黄消瘦,皮肤干,怕冷,易感冒,疲劳,便秘,口 ...

  • 药势”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

    河南易元正中医门诊部 昨天 作者:小乌龟 (台湾) -------------------------------------------------------------------------- ...

  •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漏汗

        中医理论与实践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漏汗       陈瑞春 漏汗是汗出多如水,淋漓不尽.患者储某,女,60岁.自51岁绝经后汗出增多,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多年,未能根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