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十七帖》宋拓高清全本
草书学习相对于其他书体要难得多,首先是性情问题,即“人的原因”。其中情感因素比别的书体占据更多的比例,所以并不是谁都能学得好的,草书中的“激情”和“胆识”需要个体客观存在的素质和后天修炼的相互融合。其次还有一个物质基础问题,即技巧的高难度,在技巧之前还有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即“识草'。
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别,章草作为一种草体,汉代之后少有变革。今草可分小草和大草,大草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二者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划分。学习草书一般从小草开始,因为小草在草法上相对于神秘莫测的大草、狂草还显得规范,有一定的可操作余地。在传世小草范本中,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都可视为不错的初始选择。
草书学习从《十七帖》开始,肯定是条正道。
《十七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 右军书记》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年,是烜赫著名帖也。.....《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这种以卷首字给法帖取名的现象在王羲之许多尺牍作品中亦为常见,如《孔侍中帖》又名《九月十七日帖》,另如《得示帖》、《二谢帖》、《频有哀祸帖》等。
《十七帖》是将王羲之的书信29件集合为一卷,书信中的一些内容和文章对了解王羲之这个人物有很大益处,如他提到了子女情况(“我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已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比较真实。《十七帖》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两个较著名的本子。一是唐摹本,为唐代弘文馆的学生学书所用的拓本摹刻,也有宋刻宋拓,后者最流行。另一可见宋初《淳化阁帖》卷六卷七,但数量较少。两本相比,唐摹本宋刻宋拓为妙。“其主要特征是:刻工细致,丝丝入扣,草书结构比较规范,较少见大幅度的动荡欹侧,而顿挫提按动作分明,历历可数。无论从结构还是用笔上看,它都是有迹可循的理想范本。”
《十七帖》,被誉为逸少“书中龙”,面世之后,皆被视为草书入门的佳本。宋朱熹在《朱子文集》中称:“《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气象超然。”
从现代书法教育教学上看,流程、系统、,体系非常重要,没有健全的体系,则教学效果常出漏洞,这是因为“基础不实”的缘故。对于草书教学当然也逃脱不开书法教学的整体特性,即笔法、结构、章法、行气等基础技能的有素训练,其后才可谈所谓性情之类的精神因素、品格内涵、人文素养等。
这样讨论不是在“艺术观念”与“基础技能”在艺术形成中的高低分属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时所设定的种流程训练,在这个基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时时深刻地感到“境界”、“格调”在艺术内涵品质中所占的比重。
用以上观点去看《十七帖》,果然有许多技法构成可在教学实践中引为借鉴:
其一;用笔。《十七帖》在用笔上脉络清晰,顿挫提按的动作非常鲜明。每一个点画都能细致表现,草书草法中减省点画的特点也表现较为规范,这非常有利于对快速又有法度的草法训练。
其二,结构。《十七帖》作为小草书系的代表,它首先反映出小草的特点,即单字内部连贯,这样在节奏上相对利于把握;另外此帖整体以“端正”为主,没有大起大落的动荡,这也利于初学者人手。
其三,行气。此帖在上下字的连贯上,还多以“暗势”出现,即通过“笔势”的相连、偶然也有两字相连。行轴线整体多以直行为主,局部会出现左右摇摆,但并不突,出。行间布局上,呈现朴素的行距大于字距。
临习此帖要注意刻帖所带来的行气不畅,克服方法一是要善于用锋,充分发挥锋颖的灵便,运笔果敢大方,笔到意到;二是在用墨上,也要以湿墨为主,不可燥。三要借鉴羲之墨迹,在练习《十七帖》过程中,可穿插地临习一些王羲之尺牍或同期的魏晋名家墨迹。虽然《十七帖》有刻本的客观不足,这也是逃脱不掉的现实,但作为人门范本依然是名实相符的,所以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草书入门的不二法帖”。
附:《十七帖》高清全本
文字转载,侵权联系删除,图片来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