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用八脉交会穴,调病养生事半功倍!八脉交会穴实操分享,不看太可惜!
同学们,晚上好~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相通的八脉交会穴。
这个八个穴位可以说非常厉害,调耳鸣的同时,腰痛,关节痛好了。补肾的同时,失眠也好了。
不仅能治疗本经的病症,还能调理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病症。
一举多得穴的秒穴,不学会真是太可惜了!同学们答应我可得仔细看咯~边实操边记忆更配~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
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
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
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
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
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
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之三》云:“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八脉交会穴在我们临床使用时常常是配对使用的,可以更整体全面的起到治疗作用,减少不会辨证带来的不方便。
内关-公孙:上与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反酸、烧心、脾胃不和,或是晕车、晕船、恶心呕吐等问题,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属于胃的问题。
古代中医将食道、脾胃统称为胃,并用横膈将胃分为膈上和膈下两部分。
八脉交会穴中的内关穴和公孙穴,分别针对膈上和膈下的问题。
针对膈上问题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交汇在胸隔以上,对于调控胸部自主神经系统有很好帮助。
特别是晕车、恶心、呕吐或是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我们就可以通过按摩内关穴来缓解。
针对膈下问题的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并行于下腹部,有助消化和化生气血。当出现胃胀、胃痛等脾胃不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按揉公孙穴来调节。
后溪-申脉:浅与深
颈肩腰背的疼痛问题跟我们的肌肉关系密切。
肌肉分为斜向肌肉和纵向肌肉两大类,斜向肌肉通常是浅层肌肉,而纵向肌肉则为深层肌肉,后溪穴针对浅层肌肉,申脉穴针对深层肌肉。
当我们一个部位出现疼痛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分辨是浅层肌肉还是深层肌肉出了问题。
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后溪和申脉来解决,同时按揉两穴,缓解疼痛。
外关-足临泣:外与内
偏头痛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引起的偏头疼,疼痛往往从颞部开始往眼睛方向发散,是血管痉挛性偏头痛。此时应该选择外关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脉气与阳维脉相通。
内伤引起的偏头痛,疼痛区域通常从耳后往上进行放射,属于颈源性偏头痛。此时应该选择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脉气与带脉相通的。
列缺-照海:实与虚
咽干咳嗽也是常见的疾病,有实证和虚证之分。
实证咳嗽选用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脉气与任脉相通,有快速治疗咽喉肿痛的作用。
虚证咳嗽选用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脉气与阳跷脉相通,此穴位还有治疗虚证失眠的作用。
总结
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
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