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军港,登州蓬莱水城,看明清海防最大漏洞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明忆

字数:3140,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明代海军的发展,一直是网络上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曾经组建过庞大舰队,但同时又被倭寇大肆袭扰的朝代,明代的海防和海军建设,可谓是充斥着矛盾之处。本期就先跳过浩如烟海的史籍,从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军港——蓬莱水城入手,来管中窥豹,看看明代海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思路。

▲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又称登州水城、登州备倭城。明洪武九年,为了保护作为海路枢纽的登州城,免遭当时活跃的倭寇和高丽海盗袭击,于是在宋代供战船停泊的刀鱼寨基础上,建造的设施完备的军事要塞。万历二十年,日本入侵朝鲜的万历朝鲜之役爆发,出于防范日本可能从海上发动大规模入侵,当时明朝整个沿海地区都开始大规模整军备战。在这期间,水城也迎来了大规模改造,除了原本的夯土墙改造为夯土包砖外,部分明初城墙墙体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到了明末,随着西法党大臣孙元化担任登莱巡抚入驻登州,登州水城又模仿当时欧洲棱堡,建造了部分炮台。
▲蓬莱水城明代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防备倭寇袭击
如今的蓬莱水城,虽然不敢说是明清时期建造的最优秀的海防要塞,但是却包含了明初、晚明、明末三个时代的军事风格。而且作为明朝北方,或者说整个明朝最重要的海防要塞之一,也能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整个明代,在应对海上威胁时防御思路,和实际的防御情况。
蓬莱水城的城墙,根据防御的方向,可以大致分为陆墙和海墙两大部分。首先是蓬莱水城最有名,同时也是著名的蓬莱阁所在的海墙部分。整个海墙部分西端沿着海崖丹崖山走向修建,东段城墙则是建在较为平坦的沙滩和防波堤上。虽说这部分城墙那部分是何时所建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一些建筑的细节,也多少有些线索可寻。
▲清末老照片中的蓬莱水城海墙
首先是东端建在防波堤上的炮台,这个炮台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将这个炮台单拎出来和类似功能的城墙结构做对比,就会发现它的特别之处。
▲蓬莱水城炮台
首先,与功能类似的山海关老龙头,还有另一个胶东半岛上保存姑且还算完整的明代炮台——青岛古镇口铳城作比较,虽然它们都有海防炮台的作用,在造型上都有着典型的晚明时期空心敌台结构,而蓬莱水城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简陋的炮台,显然和另外两者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也并非是像普通马面和雉城一样,与城墙呈同一水平线的结构。
▲山海关老龙头空心敌台
▲古镇口铳城炮台
考虑到水城本身要拱卫作为重镇的登州,这个炮台又是在拱卫水门的关键点,明代的登州人当然不会在这里省钱。不过,光从这些线索,还不足以论证这个炮台的身世,像这样风格不是很明朝的炮台,在蓬莱水城倒还不止这一处,在这个炮台南端,海门和蓬莱阁灯塔下方,都有着风格迥异的防御建筑。
这些突出的炮台不同于传统的马面瓮城,它们有着明确的交叉火力布局。而且有趣的是,和城墙主体相连的墙面宽大的炮台,颇为神似澳门的葡萄牙人在1637年修建的,带有中国和欧洲防御建筑特色的澳门东望洋要塞。因此笔者怀疑,虽然这些炮台可能也有一些是在万历年间修建的,但是另外一些应该在明末时期,经历了登莱巡抚——也是西法党成员孙元化,和当时明廷招募的葡萄牙教官们一起进行了改造设计。
▲海门附近炮台交叉火力设计
▲澳门东望洋要塞
继续向西,便是著名的丹崖山和蓬莱阁。这一地区的城墙基本都是沿着丹崖山的山脊修建,从而能够正对着俯瞰下方沙滩和大海。虽然受限于角度问题,在城墙上往下观察的确会产生一些视线盲区,从而给一些小股敌人可乘之机。但考虑到从这里可以毫无遮挡的观察海面上的动向,敌人想要从海上进行偷袭,还是非常困难的。
▲丹崖山和蓬莱阁
继续向西,便是蓬莱水城的最西端,同时也是西端陆墙的西北段。在这段城墙北端,也是一个非常类似东望洋要塞风格的城墙突出结构,而这个突出部南面的城墙,不同于蓬莱阁海墙,沿着山脊而建,而是以一个大直角走向,从丹崖山一直修建到平地。
这一段城墙的年代相对难以界定,但比较好推断的是这段城墙之所以修建成这个样子,一方面可能有交叉火力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像现在的环山公路一样,想运用这种类似“之”字形的走向,降低山地落差给城墙建造带来的难度。
▲西北段城墙
不过,对比嘉靖到万历时期明朝修建的长城,基本都是非常耿直地沿着山地地势走向笔直的画出一条长线。不排除这段有些取巧的城墙,是在明初时期,技术和人力都相对匮乏的时期修建的。
▲嘉靖时期修建的明长城
再来就是陆墙部分,陆墙东端曲折的城墙,应该是万历年间修整时新建,而西端和南端振扬门段墙体,走势修建较为笔直工整,是比较典型的明初时期风格。这种风格的城墙虽然看起来较为规整美观,但是这种城墙无法营造交叉火力,加之蓬莱水城这两段城墙也没有建造敌台和马面,让这两段城墙本就简陋的防御更是大打折扣,堪称整个蓬莱水城的“阿喀琉斯之踵”。历史上蓬莱水城遭遇的唯一一次大规模战争——“吴桥兵变”,当时叛军正是通过南端振扬门攻破的水城。
▲蓬莱水城陆墙
▲同样是明洪武年间修建的烟台奇山守御千户所复原
蓬莱水城作为明代军港和沿海防御堡垒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颇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有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就是城墙,无论是上面分析的城墙修筑,还是整个蓬莱水城的火炮布置,都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重海轻陆”。虽然考虑到蓬莱水城南端陆墙距离登州府城不远,日常情况下,蓬莱水城并没有独自面对陆上攻击的需求,这种略带敷衍的城墙搭配也就无可厚非。然而这种惰性思维,在明清时期的海防敌台与要塞修建却屡见不鲜,到了后来,以至于连洋务运动时修建的许多炮台,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些海防设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遭遇了和蓬莱水城一样,被敌军从陆墙攻破的尴尬命运。
▲洋务运动时期修建的烟台东西炮台,依然存在“重海轻陆”的弊端
说完蓬莱水城作为海防要塞的用途,就要说说它作为军港的作用了。实际上蓬莱水城本身,在明代海运史上,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明初开始,自胶东地区向辽东运送粮食布匹的胶辽海道的船只,就是从蓬莱水城启航的。从军港的角度来说,蓬莱水城倒是无可挑剔,不仅有几乎封闭的船舶停靠点“小海”,港外还有一道人工筑起的防波堤。可见明朝对海船运输方面,还是有着较为科学的认知。
▲蓬莱水城海门
但与此同时,蓬莱水城的海门却建造的极为狭窄,大约只有十几米宽。考虑到当时北方主要使用的,是一些较为细长的沙船,因此这个宽度倒也能够让这些三十多米长,但是只有几米宽的大船通过。这种沙船技术的优点是建造和使用的经验都较为成熟,同时也能在近海多礁石的海域安全行驶。不过,明代的沙船虽然经过一系列改良,使得沙船也能一定程度上进行远离海岸的航行。但即便如此,沙船的抗风浪能力依然相对较差,以至于当时的胶辽海道是“岁由海道以达辽东,多为风波飘没,民被其害,而军不沾实惠。”
▲明代的三种沙船
在这种情况下,蓬莱水城的船只建造也并没有多少技术进步,或者是不断补充船只,那就更不要指望蓬莱水城内的水师,能长期保持运输通畅和高强度军备了。因而到了嘉靖年间,随着卫所兵制的进一步衰落,在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之间,登莱两府眼皮子底下的众多岛屿上,“亡命交匿于诸岛,时时出剽掠。”
▲小海中出土的明代沙船
总得来说,从蓬莱水城可以看出,明朝的大部分海防和海上力量的建设,依然是出于传统大陆强权,对海洋进行的有限利用。最后,这座经过不断修缮的海防要塞,没有经历过日军的战火,也没有遭遇后金的铁蹄,而是被“吴桥兵变”的明朝叛军,从南面的振扬门攻破,这不得不说,也是历史给出的一个巨大的讽刺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