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随笔】樊树林《“青春剧”体现现实主义,才能不辜负青春》
文/樊树林
【作者简介】樊树林,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前段时间热播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刻画了一群年轻人从初入大学到毕业工作,在感情、生活上的经历和成长,有欢乐,有忧伤,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闪光少女》《最好的我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题材影视剧的热播,是否让你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1%的受访者看过青春题材的影视剧,77.9%的受访者喜欢看青春剧。61.2%的受访者喜欢青春剧是因为能够勾起对青春的回忆、引发共鸣。62.9%的受访者认为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应与现实接轨,打破未婚先孕、打架斗殴等套路。(据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每个人都会从青春的岁月里走过,每个人的青春故事或许都会让人刻骨铭心,无论这段日子是轰轰烈烈,还是平淡如水,都会让人在年华老去后在记忆中打捞自己的过往。正因如此,青春题材的影视剧一直以来是文艺创作者的主攻方向,是许多影视剧编导者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像《十六岁花季》《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致青春》等都勾起过许多人的关于青葱岁月的回忆,青春剧中近乎于对生活的客观真实的表达和叙事,都令公众对青春的苦涩和甜蜜感怀不已。尽管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经历千差万别,对青春的回忆和印象也不尽相同,但大多人对青春剧是满怀期待的。比如调查结果中显示的97.1%的受访者看过青春题材的影视剧,77.9%的受访者喜欢看青春剧。61.2%的受访者喜欢青春剧是因为能够勾起对青春的回忆、引发共鸣等就是明显的例证。
青春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编导面前的市场蓝海,但客观而言,当下出现的青春题材的剧集和电影良莠不齐、令人一言难尽,口碑、观看都不错的片子确实凤毛麟角,多乎哉、不多也!而“故事虚假,脱离现实”,更成为不少观众对国产青春剧吐槽的焦点问题。由于能真实表现反映青少年成长经历的青春影视剧乏善可陈,由于青春剧里的故事远离了人间俗世的烟花,只注重人物情感的刻画而忽略了青春岁月中的奋斗和成长,特别是个别青春剧中渲染了颓废的思想,“未婚先孕、打架斗殴、争风吃醋”充斥在其间,更让很多观众发出“这是我们走过的青春吗”的鄙夷之问。
不接地气的青春剧,一味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在创作中“剑走偏锋”,再加上演员表演的生涩和缺乏偶像效应,以及写实的青春不能迎合电视台的胃口等,让青春剧迎来了“迷茫期”。年少时期鲜衣怒马的生活需要载体呈现,现阶段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需要影视剧反映,这都是青春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坚实的现实基础。“62.9%受访者希望青春剧应多与现实接轨”是公众的呼唤,而青春剧的美好愿景不能只凭借偶像演员的“人气和流量”来支撑,不能只靠华而不实的炒作和宣传来营销,“写实主义”永远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因此作为一个已经走过青春岁月的观众,希望剧本创作者能够将笔触瞄准青年成长的环境和生活,创作出符合公众审美情趣、能客观真实反映青年一代生活的剧本。同时,在拍摄青春剧的时候能够根据情节的需要和角色的特点来选用演员,不能只注重演员的偶像效应和人气流量。
更重要的一点,电视台要根据“内容为王”的原则来选用剧本,需要在社会价值的弘扬方面有必要的担当,因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土壤不能被泛娱乐化的取向鲸吞和蚕食,否则必将影响到更多题材的创作,这是必须警惕的事情。
现实主义不是抽象的符号,在青春剧中需要通过年轻一代的爱恨、梦想、冲突、奋斗和挣扎等来表现,而这些交织在一起就是“生活”的全貌,就是成长的“历程”。青春永远是美好的,“青春剧”只有体现现实主义才能不辜负“青春”这个曼妙的词汇。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