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溧阳路花园洋房
来源: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1945年年末,正是抗战胜利、百废待兴之际。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一艘轮船驶入码头,船上下来的是一群美国新闻处的职员,随着新闻处从重庆迁到上海,他们要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政府将一批英式花园洋房指定给美国新闻处作为员工宿舍,这些位于溧阳路的房子建于1914年,之前是日本侨民居住的,随着他们陆续被遣送回国便空了出来。
美国新闻处从属于美国驻华使馆及美军司令部,战时负责战况的报道宣传。有不少中国新闻从业者在里面工作,译报部主任叫金仲华,他的中英文互译水平得到交口称赞,他的妹妹金端苓在图片部,是绘制抗战地图的专家。
金仲华和金端苓兄妹俩住进了溧阳路1156弄10号那幢。
整幢楼加上屋顶阁楼算作3层,金仲华的房间就在3层阁楼,没有床,只放了一张长沙发,金仲华就睡在沙发上。当时正是时事刊物《世界知识》复刊的时候,金仲华是主要负责人。在这个小房间里,他写下了许多著名文章,比如《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的系列文章。此阶段的《世界知识》广受欢迎,发行量高达上万份。
然而,和平的日子相当短暂。短短三年,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形势急转直下,金仲华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危在旦夕。他匆匆收拾了行李,就告别家人,离开上海避难,再没有回到这幢楼。至于他当选上海市副市长,那已是解放后的事情了。
溧阳路这48栋洋房里,住过日本侨民,住过美国新闻处职员,住过金仲华兄妹,还住过许多名人,文学家郭沫若,革命军人贺子珍,古典文学研究家陆澹安……解放后,普通民众和工人替代了一部分老居民,成套洋房也被重新分隔,住进了更多住客。如今,有的楼房被修缮整改,回复往日容光,有的则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斑斑驳驳。无数人搬进搬出,如同潮起潮落的时代奔流,不断更替向前。
来源: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