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北京:明成祖修建故宫背后的风水玄学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气势恢宏的北京城,凝聚明清两朝的威势;森严的紫禁城,红墙黄瓦透出天子的尊严,如天上的星辰参北斗般接受人间万民的伏地膜拜,它是皇权的象征。
悲欢离合,王朝更替,城头变幻大王旗,紫禁城也是一座舞台。24位皇帝,491年,围绕皇权,多少宫人泪,多少臣子悲,掩映在乾清宫自鸣钟的钟鸣声里,金銮殿的御座上,太和门外的方砖间……
公元1403年1月23日,农历癸未年正月初一,夺取侄子帝位,已经登基半年的明成祖朱棣,将年号改为“永乐”。然而,在强势父亲阴影笼罩下的南京城,头顶篡位者标签的朱棣,并不快乐,外有北元,内有建文余党,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千里之外的北平城。12天后,朱棣下旨升北平为北京。四年后,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燕王府老臣上奏,建议在北京营造一座新的宫殿,朱棣欣然应允。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大幕,一座伟大的宫殿即将诞生。
上好的金丝楠木,来自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崇山峻岭,经嘉陵江、湘江、汉江、长江顺流而下,经大运河直达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耗时往往需要三四年,伐木工“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晶莹剔透的汉白玉、质地坚硬的青白石,来自北京西郊的房山,每块重达百吨以上。停泥城砖、细泥澄浆砖,来自山东临清,途经临清的运粮船必须搭运一定量的砖才能北上;两尺见方的金砖,来自江苏苏州、松江等地,由御窑烧制。屋顶的琉璃瓦、黑瓦则就地取材,在今琉璃厂、陶然亭一带开窑烧制,琉璃厂因此而得名,陶然亭的湖泊就是因挖泥制瓦而来……
在内忧外患,财政困难中,准备材料断断续续持续十多年。1416年11月,“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文武百官上疏曰:“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今漕运已通,储备充盈,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造之辰,天实启之”。次年6月北京城及宫殿开工,1420年紫禁城建成,朱棣宣布迁都北京。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完成,朱棣祭祀天地后在紫禁城奉天殿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北京营建,凡社郊祭壇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高大壮丽中,处处透出皇权的威势。明朝以前皇宫或称为宫城,或称为大内,或称为禁宫,直白而形象地表明皇权所在。明朝时,空前强化的皇权与神秘主义相结合,宫城有了新的名字“紫禁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极星被称为紫微星,为帝星,皇帝是紫微星下凡。以紫微星为核心的星群为紫微星垣,传说天帝的居所紫宫就在其中,皇帝便效仿天帝以“紫”命名禁宫大内,是为紫禁城。高高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森严的戍卫,将紫禁城与尘世区隔开来。
紫宫有10,000间房屋,紫禁城有9,999间半,既以视对天帝的敬畏不敢逾越,更显示出天子在人间的至高无上,朱棣对此很是满意。与元朝皇宫中轴线相比,紫禁城中轴线向东移“一里许”,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以克制前朝的王气。在紫禁城四周挖掘宽52米深5米的护城河,挖出的泥土,在紫禁城神武门以北垒成万岁山,作为镇山。由此,紫禁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周礼》有云:“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