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生活
思想于此小聚,又再次起飞。都说有思想的人很孤独,但在这里,你不孤独,这里就是图书馆。图书馆无论大小,只要有书,有爱书之人,便是黄金屋。
去年年初,图书馆新馆开放了,我惊喜于新馆的华美,我也会怀念老馆的朴实、狭小、富有年代感。老馆于1987年开放,里面的陈设都饱经岁月的磨砺,时间赋予它沧桑与智慧,它只是静静地矗立在那,就像一位充满活力的老者。
《别人的生活》中有句话:“我们要活着,做一场美梦,以微笑为准则,把所有的日常,都争取过得有意思。”对我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场美梦,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日子多些滋味,多些色彩。
2010年的夏天,我背着书包第一次踏入这座身处闹市,却足够静谧的建筑,但当我来到三楼阅览室逛了一圈后,发现书架上空空如也,只有个别老年人在安静地读报。那时还只是高二学生的我对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只会撅嘴嘟囔一句“这里真是好小啊!”
没想到五年之后的我会这么依恋这个曾经被我“嫌弃”的老馆。从2015年五月到八月月,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图书馆里备考,很喜欢图书馆带给我的安静,那种与外界喧嚣隔绝的感觉。一楼办借阅证的阿姨,现在还好吗?那几盆我曾偷偷浇过水的绿植,还在吗?很多书,即使现在闭上眼睛还能记得它的位置,它的封面,突然间,很想回去看看,当时借过的书,现在还在吗?
我也很喜欢图书馆里举办的“梅溪讲堂”,在这里,听者有心,讲者有意。这才称得上是“交流”与“分享”。一群人聚在一起,围绕着一个话题讲开去,有些“围炉夜话”的况味,安静,娴雅,更能将心里想表达的,有关文字,读书和生活的话题细细道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在哪里,也在努力地克服,寻找自己的出路,有些人甘心绕着圈子重复自己,有些人情缘循着一条轻松的路去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其实读者和写作者之间,总归是有默契的,读上一段,就如同闻香水,很快就能分辨,是不是对胃口。
我有个小习惯,总会在借到一本书后翻翻书的扉页,看看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想象着这本书曾经在多少人手中停驻过,这又是一段美妙的体验。这些盖着蓝色印章的书籍,像一扇窗口,我喜欢透过它来打探别处的生活,想到不同的人在不同是时期里曾读过同一本书,也总会给我带来这样的慰藉:阅读是孤独的,但又不尽是孤独的。
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逃亡,世事兵荒马乱,逃亡反而有了安顿与宁静之感。
读书也是按图索骥,书会赐予你一个更大的世界,像博尔赫斯的迷宫和巴别图书馆。
“借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永远是爱书人的通病,又因为这通病,常常用“毕竟,书总是读不完的”来宽慰自己。
欠自己一屁股书债,只好用一辈子来偿还。
我不是作家,我只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阅读、书写,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角落既是面子也是里子,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算是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