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碑】从失踪到盛行,细述《勤礼碑》的前世今生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为曾祖父颜勤礼所写的神道碑。(“神道”即“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

此碑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了颜氏家族上溯颜勤礼的高祖颜见远、曾祖颜协、祖父颜之推、父亲颜思鲁,下至颜勤礼的儿子颜昭甫等人、孙子颜元孙等人、曾孙颜春卿等人、玄孙颜纮等人,前后九代繁衍发展的脉络;二是叙述了作者曾祖颜勤礼一生的主要经历、学识、品德和功业。

其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楷书,碑体长 175 厘米、宽 90 厘米、高 22 厘米,碑的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 19 行、碑阴 20 行、行 38 字,左侧 5 行、行 37 字,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均有著录。

此碑在北宋熙宁年间神秘失踪,元明清均不出世,至民国又奇迹般出土,可谓“地不爱宝”,一如天赐!

《颜勤礼碑》出土简表如下:

1922年10月 民国十一年(壬戌)

时河南籍军阀刘镇华自任陕西省省长和督军,公署设于原清代藩属衙门(现西安鼓楼东北部一带)。因嫌公署破败,便命其卫队营长何梦庚支持修葺,掘地平整,大兴土木。民夫于旧库堂后开挖地基时,忽见碑石一通安卧坑内。何酷嗜金石,闻讯来看。细审之,知系颜真卿所书《颜勤礼碑》。急命民夫将碑自坑内启出,置于坑口边缘,以清水濯之。又命部下觅拓碑高手,速来省长公署赶拓十余份,分送刘镇华等军政要人,此即《颜勤礼碑》“坑沿本”。因出土时民夫不慎折碑为二,故“坑沿本”末行“故”字断处有断线纹,但不伤笔画,能完全对合。颇为世人所重,售价极昂。其后数日,移碑于前院竖立,“故”字上下接口处已有损伤,不能合拢。

1922年11月

何梦庚持《颜勤礼碑》拓本前往陕籍名人、著名书画家宋伯鲁寓所求见,乞赐宏文。宋欣然从命。

1923年1月 民国十二年(癸亥)

宋伯鲁完成跋文。何又觅孙姓刻字匠,将跋文镌刻于碑之一侧。

1923年2月

在碑出土处再次发掘,得唐代碑头、碑座、画像石及宋代钱币、陶瓷一宗。

1923年春(2~3月)

碑固定立置于省长公署前院。

1923年7月

学者陈大齐、朱希祖、王星拱、徐旭升及美国学者柯乐文来陕讲学,刘镇华以个人名义将《颜勤礼碑》拓本作为特产,分送诸位学者。

1924年7月 民国十三年(甲子)

鲁迅(时居北京)等应邀来陕讲学并观光,刘镇华又将《颜勤礼碑》拓本作为特产,分送诸位学者。《鲁迅日记》一九二四年八月三日(公历)曾详记此事。

1925年1月 民国十四年(乙丑)

梁启超(时居北京)收到刘镇华寄赠的《颜勤礼碑》拓片,欣然割裱题跋,亦即“饮冰室藏本”。

1928年3月 民国十七年(戊辰)

宋哲元主持将《颜勤礼碑》移往新城小碑林。“故”字大部分损伤,仅存几个残笔。其他第六行之“介”字,第七行之“黜”字,亦泐为三分之一。

1948年6月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该碑由小碑林迁至西安碑林。“故”字全泐,“介”“黜”“绝”“曾”“判”“县”等字均遭严重损伤。

精彩回顾:

【特推】鲁公书社第一期勤礼碑研修班开班须知

【字法】4条16例,掌握《颜勤礼》结字规律

【颜碑】收藏一下,方便随时读帖——《颜勤礼碑》完整拓本附释文

跟颜真卿学书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