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王敬伟:平凡之路,后会有期

2015年个案导师班落下帷幕。

第五天的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先后回家。其时正在进行最后一个个案演练,我扮演的是个案小时候。因为受妈妈打骂,羞愧、惊吓难当,我把自己用灰色的毛毯裹着,静静地趴在地板上。

当我从毛毯里出来时,班上的同学只剩一半。我们继续。大概过了十来分钟,个案结束。我们进入了讨论环节。

剩下的几个同学还在认真地问着问题,老师也在回答着。我们讨论着在场景重现环节,有时候不一定要事先知会案主。突然将其带入当时的情境,更容易激发起案主当时被压抑的情绪。案主频频点头,说确实有很不一样的效果,更逼真,也更直接。大家也还在认真地做着笔记。

等所有的提问和讨论都结束了,大家面面相觑,都笑了起来。敬伟老师说:“呀,只剩下这些同学了啊。轰轰烈烈的导师班,怎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我们都笑了。我打开手机视频,想录下老师最后要叮嘱的话,稍后再发到导师班群里。谁知老师没说啥,就说了几句话:“那我们15天的课程就到此结束了。要说的话,在课堂上也说了很多遍,没有什么还要说的了。接下去大家可以多实操,或者到工作坊里当助教。”

因为敬伟老师晚上还有一个远从外省来的个案,我们几个人就准备下去简单吃点饭,继续工作。

走在会场外繁华的街市,我有一种很深切的恍如隔世的感觉。最后五天的导师班(一年15天,分三次进行)结束了,看老师做个案,看学员做个案,自己当咨询师,当代表,所有人在每一次个案结束后的回顾、发问和讨论,老师继续倾囊相授,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他的原则和考量,以及鼓励我们去试试,就只是去试看看……

如此深入地与每一个生命发生连接,如此心无旁骛地听老师分享他如何做治疗,好像整个身心都处于一种深不见底的世界,探索,再探索。如今回到现实生活中,知道课程结束了,暂时不会再回到那个场里,一直回不过神来。我想,我们都需要消退一长段时间。

脑海里还一直都是老师的话:

▪案主身上就藏着所有的答案。

▪我没有想很远,我只在现在,只和案主在一起。

▪如果不确定,你就去试试。只是去试看看。一击不中,全身而退。

▪咨询师在疗愈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就能和案主一起走多远。

▪你的所有模式,都会在咨询过程显示出来。如果你不允许自己的情绪,案主情绪一出来,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压制住他的情绪。

▪这样的问话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你是纯粹地好奇,这些问话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所谓的专业,就体现在各个细微的地方。问案主“你说完了吗?”和“那你还有没有什么要说的?”,也许是表达同样的意思,但对方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没有什么技术是必须一定的,每一种都可以去试看看。

▪当你知道为何的时候,如何就不是问题。只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可以选择的方法就有很多种。

……

老师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这些原则,我们却总是在实践时完全抛之脑后,事后回想起来,又懊恼地拍大腿说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当然,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治疗的重点,重点是我们在和案主接触的过程中,是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在对待。是全然、放松、当下,还是紧张、焦虑、不知所措?当我们处于后者时,往往没有清晰的心智去面对面前这位案主,过往学习到的技术也自然抛诸脑后了。

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取决于我们作为咨询师被疗愈的程度,以及对咨询师这个角色所抱持的看法和期待。而这些心态,就是在导师班不断不断地被直面和磨砺的。是觉得咨询师是胜人一筹高人一等的拯救者,还是我们只是“伴游”,陪伴个案去走他/她该走的路?我们要在每个当下对自己的角色有很清晰的觉知。老师说:“这只能慢慢来。但这个慢慢来,是真的很慢。”

老师还总是说:“逃避的方法有千万种,解决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转身去面对,跳进去经历。很简单。但这个简单,往往最难,因为我们总是想绕过去。”

因此,在敬伟老师的疗愈课程里,没有场面和包装,就是这么简单;只有疗愈和成长,就是这么艰难。因为,要我们直接跳进当时让我们害怕的“苦海”再去经历一番,确实是令人想而生畏的事情。尽管这是最快最直接的唯一解决之道,我们也还是要诸多犹豫和挣扎才肯下海。

导师班最后一天,来自上海的学员鱼头写了一段话评价老师:“觉得王老师像心理界的曹雪芹——处理个案有恢弘的框架,有淬炼的细节,有对人情深度的体察,有对所有角色的看到,有对所有发生的悲悯。好难折服于一个人,跟他学了3年,感觉再也学不会了!现在我们之间隔了一个银河系。——跟着曹雪芹学写作的心得。”

几个一直跟着老师学习的学员大呼鱼头总结的太好,比喻成曹雪芹也很精妙。曹雪芹的功力,只有看过《红楼梦》才知道。而每次看《红楼梦》也都有不同的感触,可能会看到越来越深的层次。并且,看懂了《红楼梦》,对曹雪芹可能只剩下惊叹和膜拜。如何去评价和描述他,好似万千话语在心头,愣是一句也说不出口。

后来另一个学员对鱼头说:“你能看到王老师的这般功力,也是很不容易的。”我表示非常认同。我们一群人跟着老师这么些年,刚开始觉得老师不过如此,到现在只能缄默和目瞪口呆,并且看到我们和老师越来越远的距离,是因为我们体验过疗愈之路的艰难,体验过作为咨询师的不易。越深入越觉得自己不会,越学习越觉得和老师的差距,说起来拗口,但个中滋味,真的是一言难尽。

这些年,上过王敬伟老师疗愈课的人,好些不见了,好些留了下来。不见了的学员,或者看不到老师的深度,或者太看到老师的深度。而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伙伴们,跌跌撞撞,凭着内心那股“对了”的力量,走了这条不归路,个中滋味,也还是一言难尽。

一毕业就遇到王敬伟老师,七年来,看着他朴实无华的个人风格和疗愈风格,我越来越难觅华丽的辞藻去描述和赞美他。内心里只觉得老师走的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平凡之路”,踏实,平淡,一步一个脚印。唯一的收获就是内心的平安和越来越少的恐惧。

真心邀请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走这条平凡之路。在这条向内探索的究竟之路上,我们永远后会有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