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目标的两个心理学方法,让你不再迷茫焦虑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日本目标实现专家大平信孝所写。作者最大的贡献是,他把脑科学与阿德勒心理学做了巧妙结合,创立了“行动创新”目标实现法。他的方法不假外物,从心出发,给人深刻启发。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帮你制定目标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干劲的衰退、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的背后。
①
『干劲的衰退』
没有目标支撑的人,总会有干劲消失的一天。
他们就像在球场踢球的球员,如果把球门拿走,他们不过是在操场漫无目的地跑,直到筋疲力尽。
所以,想要靠着干劲和努力,根本不可能击退拖延症。
尤其是每天面对那些繁重的工作,即便你把工作效率提升两倍,也只能换回疲劳和焦虑。好的状态很难一直持续下去。
尤其是在碎片化时代,无论我们的体力、精力还是注意力都极其有限。勉强自己减少拖延,勉强自己做没有内驱力支撑的事,由此带来的疲劳感,会在干劲消失后,加倍杀回来。
也就是说,即便你按照一定的方法,强迫自己完成了工作,表现出了高行动力。但是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动意愿的问题,而强迫自己做某事一定会带来比较强的反噬作用。
比如,有人健身节食一周,会用暴饮暴食奖励自己;有人逼迫自己在高压节奏下工作一个月,或者一年,之后会休息很久等等。
所以,提升干劲的关键点不在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或处理事情的速度,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意愿和发心。
②
『目标的制定』
如果你在制定目标上,迟迟迈不出第一步,那么说明你制定目标的思路是不适合你的。
如果我们不能洞见未来,觉察自己的喜好,不如尝试解决自己当下的问题。
换句话说,制定目标=解决问题。
比如,不想再胖下去了、不想每天都烦躁、不想每天都没有干劲儿、不想讨好用户还没人买单、不想被当下的环境限制、不想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不想总是喝酒应酬、不想失眠、不想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等等。
每一个你渴望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当成是未来的一个目标。与想做的事情相比,有时候不想做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反映出一个人的状态或生活方式。
在解决不想做的事情时,它会直接或者间接提升我们的各种能力。比如解决“不想再胖下去”这个问题,会提升我们的自制力、行动力和规划力等;解决“不想在现在的公司工作”这个问题,会提升我们的信息收集力、专业能力,甚至跨行业的学习能力等。
这些能力反过来会把我们带上另外一个台阶和高度。
有时候,“想做什么”并不如“想摆脱什么困扰”的情绪来得更强烈。
③
『目标的背后』
我们总说:想法决定做法。但是什么决定想法呢?
比如,你为什么觉得打游戏就不如学习好?你为什么觉得有些习惯是好的,有些习惯就是差的呢?
这些思维层面的东西,其内核是:价值观。
目标都是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价值观是你的判断基准和行动指南,是你所重视的东西。
通常来讲,人的价值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社交类、成就类和技能类。
社交类价值观体现到行动上是:你希望人际关系和谐友好、你希望与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完成工作、你希望得到公司上下的认可、你希望认识更多的人等。
成就类价值观体现到行动上是:你希望考取资格证、你希望完成大项目、你希望谈下大合同、你希望创造新纪录。
技能类价值观体现到行动上是:你希望有独家技术、你希望有独家观点、你希望对某些事彻底探究、你希望自己在技术上有所进展等。
明确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你可以参照自己的价值观,顺着自己喜好的方向来制定目标,你会更有动力。
总结一下,目标很重要,制定目标很难。如果你的目标迟迟制定不出来,不妨换个思路,从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三观喜好出发,也许能给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