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拖延、总懈怠?改变的真正动力来源于这两个字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领导力、行为心理学研究者池田贵将所写。掌握支配心理动机运转的法则,就掌握了驱使别人或自己做事的关键。精英之所以在职场游刃有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动机”这个强有力的武器。
这次我们就来分享书中关于激发强动机的妙招。
『潜在动机』
倒杯水、见个人、读本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动机。其内核是:在不经意间,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一种力量。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样,动机也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意识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比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自己、严厉的上司、散漫的部下等等,这些言行、想法都是由什么支配的呢?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要那么做?这类看似无解的问题,只要你从动机角度出发,就能明白表象背后的原理。
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表现”都由动机决定。有人得奖欣喜若狂,那个奖就是他的终极目标;有人得奖云淡风轻,那个奖只是他旅程上的一站,并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正如职场精英,他们非常善于调整自己的动机,在灰心时,给自己增加动力;在得意时,告诉自己持续坚持。
在作者关于“动机”的讲座中,听众不仅有职场人士,还有飞行员、职业拳击手、画家、牙科医生、家庭主妇和高中生等,他们对作者激发动机的方法非常认同。

『接近感』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让某家咖啡馆用优惠卡做了一个实验。A型优惠卡是顾客喝10杯咖啡,可以享受第10杯免费的优惠。B型优惠卡是顾客喝12杯咖啡,可以享受第12杯免费的优惠。但是在优惠卡上,将前2杯盖上印章,标记为已喝。
结果,和得到A型优惠卡的人相比,得到B型优惠卡的人享受到最后一杯免费咖啡的人要多得多。
也就是说,把终点摆在眼前,并告诉他“很近了”就能激发动机。
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曾设计过相似的实验,只不过他用的样本是老鼠。他把老鼠放在迷宫中,在出口放了食物。结果,当老鼠处于越接近出口的位置,老鼠跑得越快。
还是一样的结果,越接近目标,老鼠的动机越强。
你应该有过类似体会,开始做一件事很难,但是做到一半再往后就会很快。在咖啡馆优惠卡实验中,看到已经完成的两杯,就会给人接近目标的错觉,顾客就会继续来店里,而且频率越来越高。
在工作中,你也可以给自己设定较近的目标。即便项目很复杂,你也要回顾自己的积累,梳理能用上的资源,让自己有已经完成一部分的感觉,当你的意识聚焦到“距离目标已经不远了”,你的脚步自然会加快。

『快乐起点』
在肖恩·埃科尔所写的《幸福原动力》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把虚构的患者病历给经验丰富的医生看,请他们诊断。
诊断前,他们对A组医生什么都不做,然后让B组医生读医疗相关文章,最后给C组医生每人一块糖做奖励。结果 和前两组医生相比,C组医生的诊断速度要快一倍,而且正确率更高。
这个实验把动机和心情做了关联。先让心情愉悦起来,再去工作的话,工作效率就会更高,出错率也会下降。你肯定有类似体会,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什么也不想干了,因为恢复心情成了第一动机,其它的都要往后排。而心情愉悦或者情绪高涨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给你一个支点,你都能撬动地球。”
没错吧?
所以,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确定今天的工作计划,也不是翻阅昨天剩下的工作,而是想办法提高自己和团队成员的“情绪”。可以表扬一下团队成员的小成绩,传达一些好消息,分享一点好吃的,让大家在工作之前有个好心情。
总结一下,每一天都是“礼物”,关键在于你的动机能意识到吗?用好今天分享的两个小技巧,让积极的动机调动你成长的大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