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薏苡仁败酱散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这一章讲疮痈,就是一般的疮痈。还有肠痈,咱们现在说的阑尾炎也属于这一类。
浸淫病,这个浸淫病啊,就是平时说的黄水疮。这个疮痈,它是两种,痈是痈,疮是金疮,里头有金疮,它是这么几种种病。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这就一般疮痈的一个脉证。
这个"浮数",就是表有邪脉浮而数嘛。这依法呢"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这是痈脓之变。
头前咱们讲的那个肺痈,你们看看大概就有,桔梗汤就是,他是"脉数,振寒",这是有脓的一种反应,他不发热,这就是古人说的疮热,在这里头,外面不发热,但是而反恶寒,这就是一般发疮热的一种反应。
"若有痛处",假设你身体有哪个地方疼,那肯定那地方要发痈,"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这就是一般的疮痈发红肿的阶段,看看有脓没脓的一种诊断的法子。
"诸痈肿",一般的痈肿都在内。古人那时候他是,现在容易了把它割开看看,那时候是从外边看的。
"欲知有脓或无脓",就拿手,"掩肿"就是抚按这个肿得的地方,如果要是有热,那就是有脓,如果抚按这个肿的地方没有热,那就是没化脓呢。
这两节都是指的一般的疮痈说的。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我们在头前虚劳里头,大黄蛰虫丸,它是有这种证候,其身甲错,面目俱黑,这是瘀血的一种证候。
那么这个肠痈起码也是有瘀血的问题了,在中医看。
"腹皮急",腹皮就是肚皮了,拿手按,虽然比较拘急,但是按之非常的柔软。
"按之濡",就像有肿状似的。这说明虽然外头这个腹皮呀,外头虽然有些弦急的样子,但是按里头很软,就像有所肿的样子。
"腹无积聚,身无热",那里头没有抵挡的东西,腹无积聚。
那么这句话它是两种意思,一种说它是虚证,一种说它已经化脓了,里头没有痞块的样子。
那么外边没有热,脉也数,跟我们头前讲得是一样的,脉数应该有热,但是痈脓啊都是脉数无热的。
"此为腹内有痈脓",这是有痈脓的一种反应。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那么这个薏苡附子败酱散啊,这个附子用量非常轻,它不是准现于一种阴虚证而用附子的。
这个郁脓的排出,大概都搁一些振奋的药,或者是,你看咱们这个枳实芍药散,它拿大麦粥,在把这个排脓汤里头搁鸡蛋黄,都是鼓正气,古人就是这样,这个证虚啊不足以排脓,他用一种强壮亢奋药辅佐其它的药物,使它达到排脓的目的,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药,你不能重用,这里头你看就看出来了,薏苡十分、附子才二分、败酱五分。
古人的一分啊,古人一两是四分,二分就是半两了,合现在的分量它是,是顿服了,一次,半两,三味一两五,就是合现在一钱半,古时候一两合现在三钱,那么它这个半两呢合现在一钱半。、
那么这个药主要的排脓,它是薏苡和败酱草两个药的关系。
薏苡有解凝排脓、利小便的作用。这个败酱也去瘀也排脓,那么这两个药就是一种这个都较比寒性的排脓的药。
但是要使脓达到排出还得在这个扶正方面,你得稍稍搁点有一些亢奋补益的药才好,所以加点附子。
这个药很常用了,它不但排脓,还去湿痒,像一般皮肤病常用它。
尤其这个硬皮症,我不断用这个药,很好使。
就是顽固的牛皮藓,这个药也好使的,附子可是不要重用啊。
我用这个药都重,薏苡差不多用一两,败酱可以用五钱,附子一钱到二钱,一般顽固的皮肤病挺好使的。那么在这个书上它是用来排脓了,偏于虚而有脓可以用这个方子的。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这个肠痈的病啊,上边举了一个薏苡附子败酱散了,那时化脓之后了,而且有一些虚衰的反应。
那么在起始的时候呢,是不要排脓了,这段就是起始。
"少腹肿痞",这个下腹,少腹就是小腹了,有肿块,这个痞就是痞块。
"按之即痛",痞块那个地方,拿手一按就疼,就是现在说的阑尾炎就是那个样子,那么疼啊往前阴隐疼,就像淋疾似的,但是淋疾呢,小便是不利的。
"小便自调",与淋还是不一样的,它痛的情况,拿手一按,引至于前阴那样子疼,就像是淋症那种疼,但是它是小便自调的。
"时时发热,自汗出",说明是里热了,阳明病,发热汗出嘛,阳明病法多热,这是里热,所以他发热而汗出,但是他不像阳明病那个实热,不到那个程度的,所以他"复恶寒",这也是运脓的反应的那么一个样子。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如果当时我们诊察这个脉,迟而紧,这个紧都是实象,说明里头还是实而没有完全化脓,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腹皮急,按之濡",还不一样,这有痞块。
如果脉迟紧,这是脓未成,这没有问题的。
"可下之",就是用大黄牡丹皮汤。
"当有血",这个时候他肯定有瘀血,那么下来的当然也是瘀血了。
"脉洪数者,脓已成",假设脉洪数,那肯定脓已经成了,"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指的是可下。他这个不可下,这个脓已成,要活看。看大黄牡丹皮汤,方后的说法就明白了,他说"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可见大黄牡丹皮汤这药也排脓,它有这个冬瓜子,冬瓜子排脓。它说这个脓已成、脓未成啊,指是没有完全化脓。
你比如说像上边这个薏苡附子败酱散那种情形,那万下不得了。那么有一些是已经是有脓了,但是没全化脓的时候,吃大黄牡丹皮汤还是无害的,可以的。
它这个是以脓已成,完全化脓的那么一个情形,那就是不可下了,他是有这个意思,你看这方后语就看出来了。
这个方子也很常用了,丹皮、桃仁都是去瘀的药,冬瓜子是最有作用于痈脓,这个疮痈,它能够消肿排脓,另外搁大黄、芒硝就是消炎去热了。
那么这个药并不只是治疮痈,我们去瘀血的时候,假设要是特别里头有热,可以用它。
尤其这个药,在这个其它脏器有这种炎症,疼得厉害也可以用,我不断用,像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时候,有关胰腺的一些病都可以用,不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亡血的缘故了,那么就是这个意思了,前面的亡血指的是一般的情况,就是吐血、下血等等的,或者是汗出的多,可以有脉浮微而涩。
假设没有这种情形,也不出汗,这时候这人有这个脉是什么道理呢?
他说呀,没有这个,如果身上有刀伤或者斧伤,就是金刃所伤了,那么这也是亡血的一个结果,所以脉也现这个样子。
如果"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凡是病金疮,就是被刀斧所伤了,那么一般地王不留行散最好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刀伤药了,红伤药,这是个通用的方子。
主药是王不留行,王不留行这个药能够化瘀定痛,咱们在肝炎上也常用王不留行啊,也就是它利用这个,能够去瘀血也能够止痛,肝区疼我们常加王不留行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外伤也是以它为主药了。
蒴藋细叶就是蒴藋叶,细叶就是小叶了。
桑东南根皮,就是桑根白皮,用东南这方面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东南为巽位,能去风,其实也不则然,是桑白皮都能够行气去风,都有这个作用。
那么他主用王不留是为了行瘀定痛。
蒴藋叶和桑白皮也全有行气去瘀的作用,与王不留行搁到一起呢,就是行气去瘀,但是都用的灰,灰反倒能止血了,凡是去瘀药,要是变成灰,不但有化瘀的作用,同时也有止血的作用。
所以这三个药都是用的灰,后世的十灰散都是这个意思,都是去瘀的药把它煅成灰,原来的药性还存在,但是止血特别有效。
那么其它的药呢,都是佐理之品了,干姜、甘草、川椒温中,用黄芩、芍药去热。
凡是外伤,当时都会有些虚热的,厚朴也是行气药了,在一般的刀伤药中做为调理之用。这个药就是一般所说的刀伤药,小点的从外面上就行,大伤就非内服不可。
"右九味,桑白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不但能够行气化淤,而且能够止血。
"勿令灰过",不能把性都烧没有了。
"各别杵筛,合之为散,服方寸匕",主要的作用就在这三味药上,其它的都是调理之品了。
"小疮即粉之",这个疮不是生疮的疮,都指的是金疮,小的刀斧之伤,外面上就行了。
"大疮但服之",外面也可以纷,内里也可以服。
"产后也可服",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要看有王不留行血,它变成灰了,止血作用反到加强了。
如果风寒,说的是时令,桑东根皮勿取之,和风暖润的时候在取,这是说做药的时候。
前三物皆阴干百日,三个药不要炒不要晒,阴干它。唯有伤科的药都这么讲究,内科药就不用这样了,其实不这样也行的,不是不行。
下面还有两个方子,都是有方无证,可见都是通用方。
排脓散方,枳实、芍药、桔梗,枳实芍药散头前讲过了,加上桔梗就叫排脓散,桔梗也能排脓排痰。枳实芍药散行气,芍药也是血分药了,枳实芍药散根本就能排脓,行气排脓,加上桔梗更有力量。
我们用这个药的症候,假设这个人有腹痛,这个药就是以行气为主,枳实芍药散治疗肚子痛啊,所以妇人腹中痛,以法当用枳实芍药散,那么吃了这个腹痛还不好,肯定有淤血,就要用下淤血汤。
根据这个方剂为主而加上桔梗,假设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需要排脓,那么他有些气滞腹痛的情况,用它当然就更好了。
书上没有证,是没有证候的,大概都是通用方,一般的排脓啊这个方最平稳不过了,没有什么大热药大凉药,寒热都可以用。
还有一个排脓汤,是由桔梗汤来的,桔梗汤治嗓子疼,咱们在《伤寒论》少阴篇上讲过。桔梗、甘草加上生姜、大枣稍稍调解营卫,桔梗这个药本身就能排脓,这也是个通用的方子。
那么假设说这个在上边咽喉有些肿痛等等的,当然这个就更合适了,否则,一般的排脓都可以用,所以这两个方剂没有证,也就是说一般通用的方子。
不像那个薏苡附子败酱散,因为那里面有附子啊,假设有热那个方子还是要慎重用的。
那么这两个方子不是的,一般地排脓都可以通用。
我们要是根据症状辩证呢,要根据方剂原来的主方参考来用,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上面的枳实芍药散,下面的桔梗汤进行加味。
排脓汤、排脓散不只是为这个疮痈说的,凡是痈疮,如果有脓的时候都要排脓,所以这个方子应用范围很广,凡是有脓用排脓的方法这两个方子最常用,药最平和不过了,所以附到这个地方。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
这一章主要论的是一般的疮痈金疮或者肠痈,最后是浸淫病,这一段就是略略说得浸淫病。
浸淫病不算是什么大病,但是这个病很不好治,近些年少见,乡间这个病很多,因为不洁净的关系,卫生上有问题的,尤其是小孩子多少年不好。
他这个满脸甚至于身上都有,我们家乡叫黄水疮,流黄水,流到哪,那块就有,这个就是浸淫疮。
"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什么病都是如此,从里往外的病大概都好治。
要是从四肢往里头来,他这个病就是,原来很小,越来越扩散,假设先从嘴的俩侧,小孩子都是从嘴角两边,越来越往外散,这类的比较好治,可治。
如果从旁边起的,往嘴这面来,这是不可治,不是说是不能治,能治但是不会快好的。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我们家乡也用这个方子,把黄连做成粉,做成细末,用香油调,也有用棉花籽油调的,什么油都行,主要是把干,黄连这个药苦燥,苦能够消炎解毒,所以黄连能解热毒了,燥能够去湿,就是去这个黄水。
这一章主要讲的还是肠痈,金疮和浸淫疮,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病,金疮是伤科的问题了,只是用一般用刀伤药,他提出来,治疗没有其它的法子了。